契丹文字重现天日:600余字已破译,文化传承待续
契丹文字重现天日:600余字已破译,文化传承待续
在遥远的10世纪初,一个雄踞北方的民族——契丹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字。这种文字不仅见证了契丹帝国的辉煌,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串串神秘的符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契丹文字的世界,探寻这段失落文明的秘密。
从无到有的创制
公元920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位期间,契丹人仿照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这种文字分为两种: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契丹大字约有3000字,兼有表音、表意成分;契丹小字则约有400个字符,表音性更强。这种创制不仅体现了契丹人对汉字文化的吸收,更展现了他们独特的语言智慧。
百年解读路
1922年,辽兴宗的永兴陵出土了契丹小字和汉字版的《兴宗皇帝哀册》《仁懿皇后哀册》,这是契丹文字失传数百年之后首次重见天日。经过一代代学者的不懈努力,目前我们已经解读出603个契丹大字单词和词组,构拟出242个契丹大字的音值,解读出1681个契丹小字单词和词组,构拟出219个原字的音值。这些成果凝聚了几代学者的心血,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契丹文明的冰山一角。
失传之谜
随着1125年辽朝的灭亡,契丹文字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金国统治者为了消除辽国的影响,禁止契丹人使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甚至焚毁契丹书籍。在这种严酷的政策下,契丹文化逐渐被同化,文字也随之失传。
后裔之谜
关于契丹人的后裔,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有学者推测,他们可能在蒙古帝国时期再次崛起,参与了蒙古灭金的战争。更有意思的是,1996年,契丹文化专家刘凤翥收到一封来自达斡尔族的信件,信中提到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族的后代。这一线索为寻找契丹人的踪迹提供了新的方向。
未来展望
尽管契丹文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大量文字尚未破解。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契丹文字列入“特殊学科(绝学)”名录,予以重点扶持。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更多考古发现和研究的深入,契丹文字的神秘面纱将被进一步揭开,这段失落的文明也将重新焕发光彩。
契丹文字,这串串神秘的符号,不仅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传统。让我们一起期待,这门“绝学”能够早日破解更多的历史密码,为我们展现一个更加完整、丰富的中华文化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