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中教你应对心理因素引发的头昏
张小中教你应对心理因素引发的头昏
“单纯的头昏,可能暗藏玄机。”著名心理学专家张小中提醒大家,头晕不仅仅是身体问题,更可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在临床实践中,一种被称为“精神性头晕”的症状日益凸显,它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容易被误诊和忽视。
什么是精神性头晕?
精神性头晕,又称为心因性头晕或慢性主观性头晕,是一种由心理或精神因素引起的头晕症状。根据《精神性头晕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的调查研究,精神性头晕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5%20%,且多见于年轻人。其中,男性的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女性的发病年龄则在20~50岁之间。
精神性头晕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症状包括头晕、眩晕、倾倒感,常伴有乏力、恶心、耳鸣等。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焦虑、抑郁、失眠、疼痛、心悸、胸闷等精神心理症状。由于其症状与美尼尔症、耳石症、颈性头晕等疾病相似,容易造成误诊。
如何诊断精神性头晕?
精神性头晕的诊断需要排除器质性因素,如前庭神经炎、脑部病变等。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
- 前庭功能检查:如旋转试验、红外视觉眼震图等
- 影像学检查:如颅脑CT和MRI
- 心理测试:如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等
如何预防和治疗精神性头晕?
精神性头晕的治疗遵循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个体化、多模态的治疗原则。具体方法包括:
药物治疗
-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
-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
心理治疗
- 认知行为治疗
- 人际心理疗法
- 正念疗法
- 接纳与承诺疗法
物理治疗
- 经颅刺激治疗
- 生物反馈
- 迷走神经刺激
前庭康复
- 习服训练
- 凝视稳定训练
- 平衡和步态锻炼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 学会觉察和接纳自己的情绪,找到适合的减压方式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进食,膳食均衡
- 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生活内容
- 学习放松技巧,如腹式呼吸、瑜伽、冥想等
精神性头晕与脑震荡有何不同?
脑震荡是另一种常见的导致头晕的原因,但与精神性头晕有明显区别。脑震荡通常由外伤引起,可能伴有意识丧失、头痛等症状。而精神性头晕则主要由心理因素引发,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
结语
精神性头晕的病因未明,且表现较为多样,给临床识别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研究显示,精神性头晕与心理健康状态息息相关。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愈加激烈,面临的较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在最新的调查中显示,仅有36%的国民认为自己心理健康良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通过关注和了解精神性头晕,提高对精神性头晕的认识和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做到早期识别和干预,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尽可能减少精神性头晕患者的痛苦,帮助患者尽早的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