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西溪湿地:绿色守护者的生态奇迹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21:3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西溪湿地:绿色守护者的生态奇迹

西溪湿地,这片位于杭州城西的绿色明珠,经过20年的精心呵护,如今已成为中国湿地保护的典范。作为中国首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西溪湿地不仅是一片自然保护区,更是一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01

从污染到净化:水质改善的绿色奇迹

2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被污染的水网。上世纪90年代初,湿地所在的乡村开始养猪,猪粪全部倒入水网,导致水体发绿发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003年,杭州市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拉开了生态修复的序幕。

西溪湿地内河道总长约108公里,近55%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保护西溪湿地,重点是保护水生态、改善水生态。为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水质和景观效果,2021年,西溪湿地正式启动三基鱼塘清淤和生态修复工程,这次工程主要针对的是福堤、绿堤沿线的三基鱼塘。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湿地的保护和管养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持续工作。”西溪湿地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工程师张巍说。为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水质和景观效果,2021年,西溪湿地正式启动三基鱼塘清淤和生态修复工程,这次工程主要针对的是福堤、绿堤沿线的三基鱼塘。

“湿地里有很多封闭池塘。封闭池塘本身水体流动性较差、溶解氧偏低,在历史上发挥鱼塘功能。综保工程设置的松木桩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需要进行更新和补充。”张巍介绍,为了强化封闭池塘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针对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对三基鱼塘进行生态修复和治理。

“我们对部分封闭池塘的表层浮泥进行清理,通过修复护坡、水生植物种植、水系连通和适时外河补水等工程措施的实施,提升这些区域池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自净能力。张巍告诉记者,此外,近年来,在市政府的支持下,西溪湿地引水源头的净水工艺进行了提升,来水水质越来越好了。”

02

生物多样性的天堂

生态修复带来的最直观变化,就是生物多样性的显著提升。据统计,与2005年湿地公园建设的基线数据相比,西溪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有了惊人的增长:

  • 维管束植物从221种增加到765种
  • 昆虫从477种增加到918种
  • 鸟类从69种增加到218种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在西溪湿地“飞羽”志愿服务队队员庄羽的指引下,大家纷纷向远处眺望。“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在西溪湿地记录到了近百种鸟类,尤其是这两年,被发现的珍稀濒危鸟类也得越来越多,我也看到了白琵鹭、小天鹅、花脸鸭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这与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庄羽说。

作为西溪湿地水鸟主要栖息地及观赏地之一,莲花滩区域是西溪湿地鸟类生物多样性集中体现的典型代表地。在充分调研、听取观鸟爱好者与专家意见建议意见的基础上,2022年,西溪湿地启动莲花滩水鸟栖息地提升项目。

“针对当时浅滩分布不均、可供水鸟栖息的露滩不足等细节问题,我们采取微地形改造、水生植被(沉水植物为主)恢复等修复措施,为水鸟提供了更适宜的栖息环境,让它们可以自由地觅食、停栖、游泳或行走、营巢、繁育等。”西溪湿地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工程师姚可侃介绍,截至2023年底,西溪湿地鸟类有218种,较2020年增加了25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东方白鹳、白尾海雕、青头潜鸭3种。此外,维管束植物新增了53种;昆虫增加了20种。

2023年底,西溪湿地获评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2024年3月又被评为浙江省观鸟胜地。如今,西溪湿地进一步着力提升生物多样性科普体验感,并以莲花滩区域为重点,打造西溪特色科普体验地品牌。

03

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西溪湿地的保护之路,不仅是一场生态修复的战役,更是一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同时,西溪湿地也找到了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平衡点。

2005年5月1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开园,成为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自开园以来,西溪湿地已累计接待入园游客7373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6亿元。近年来,入园游客年均500万人次,经营收入年均约2亿元。除了可观的直接经济收入外,还取得了极其重要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西溪湿地成为了杭州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科技创新平台,间接拉动杭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西溪湿地范围内原有11个行政村、5.3万人居住(含4万名外来人口),农民违章建房、养猪污染以及由于大量人口存在而产生的生活垃圾,使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为了切实保护好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西溪湿地保护工程对一、二期范围内的农户进行了全部外迁,通过协商达成补偿协议,累计外迁农户4000余户,外迁企事业单位150余家,累计拆除建筑200多万平方米,有效地保护和修复了1066个桑基鱼塘、竹基鱼塘、柿基鱼塘,确保其生态特征(生态组分、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完整性持续发展,保护和修复人文景观,让历史人文资源、生态文化永续传承。

“环境好了,游客也越来越多。”40岁的蒋晨杰出生在西溪湿地核心区块——蒋村乡深潭口村。2003年,随着杭州启动西溪湿地综保工程,西溪湿地保护区旅游专项规划也浮出水面。当时,保护区域内的村民实行撤村建居并全部外迁安置,涉及人数13000多人,蒋晨杰就是其中之一。经过2年的综合整治,2005年,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开园,蒋晨杰和许多村民一起回到公园上班。如今,他成为了西溪湿地的一名观光电瓶车驾驶员,而他所在的车船部有近200名员工,其中像他一样的原住民占70%。

“我的老家就在西溪湿地的核心景区。”在服务游客的过程中,他自豪地介绍,为了最大程度地“还景于民”,西溪湿地免费开放区域日益扩大,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增加到了5.79平方公里。“像福堤、绿堤、西溪雕塑园、邬家湾、龙舌嘴这些地方现在都是免门票的,老百姓不花钱就能玩的地方越来越多了!”

04

智慧管理:生态保护的新篇章

为了更科学高效地管理这片复杂的生态系统,西溪湿地建立了智治中心,运用信息技术、数字孪生、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湿地进行智慧化管理。

自2024年3月31日上线运行以来,智治中心依托西溪湿地13套声纹设备加8套视频设备,共采集到20多万条有效数据。其中,置信度大于90%的数据近2万条,共记录到鸟类22科48种。同时,依托网格布局的水质、雨量、碳汇、土壤指标等连续自动监测设备,系统观测生态环境信息,及时了解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特征参数及入园游客、安全保障等状况,为公众参与国家公园管理、开展生态体验、组织自然课堂、科学研究、志愿服务提供最新信息。此外,为国家公园管理与决策机构提供适应性管理行动,为生态系统预警、生态修复、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05

展望未来: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典范

2025年1月,杭州市发布《杭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5年)》,为西溪湿地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规划,杭州将新建200个以上城市公园,进一步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同时,杭州还将深化西湖全域综合提升和西溪原生态保护,开展湿地修复,建设全市湿地科普宣教基地。

西溪湿地的生态保护成就,不仅是大自然的胜利,更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它向世界展示了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恢复一个充满生机的湿地生态系统。正如一位游客所说:“西溪湿地既有自然风光又有文化底蕴,不虚此行!”这片绿色守护者的生态奇迹,将继续为子孙后代守护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家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