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汉字历史——人篇(䀠)

创作时间:
2025-01-22 12:09:5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汉字历史——人篇(䀠)

“䀠”字,一个鲜为人知的汉字,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商代青铜器铭文到战国晚期的剑铭,这个字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本文将带你走进“䀠”字的世界,探索其字源演变、造字本义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魅力。

双目

字源演变

“䀠”,会意字,从二目,“䀠”字目前最早见于商代青铜器铭文。商版的“䀠”字有“对称”和“并列”两种字形,到西周早期时已有左右并列方块化的写法,与今版“䀠”字同;也仍有“对称式”的写法。春秋仅见一款,字形受鸟书影响;战国时期多数承袭西周字形,仅有一款“䀠”字呈上下结构,作“
”;东汉《说文》小篆承袭西周的“并列”款。造字本义:双目,引申为“观察、注视、视野宽广”等。

说文解字

备注:
西周时期常见的“䀠旁字”,如“


”,到汉代时,“

”已分别简省作“睽、
”,而“
”字则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战国晚期「郾王喜剑」(集成11705)、「王立事剑」(集成11673)的铭文内容一致,但后者铭文中的“䀠”字呈上下结构。自商晚期开始,大多数“䀠”字均呈左右结构,战国晚期这款上下结构的“䀠”字仅见一例,不知雕刻师意欲何为。另外,战国时期的诸侯王佩剑上的铭文通常是后期雕刻上去的,而不是在铸造过程中直接在模具中形成的。如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其上的铭文就是通过后期雕刻的方式完成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