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世界级自然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世界级自然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这片位于云南省南部的热带雨林,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保护区由勐养、勐仑、尚勇、勐腊和曼稿5个片区组成,总面积达242510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6%,占全州国土面积的12.68%。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0°16′101°50′,北纬21°10′22°24′,其中:勐养片区面积99840hm2、勐仑片区面积10993hm2、尚勇片区面积31184hm2、勐腊片区面积92683hm2、曼稿片区面积7870hm2,均为国有林。其中,核心区面积107424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4.3%;缓冲区面积72602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9.94%;实验区62484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5.76%。
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仅是中国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也是亚洲象、印度野牛等珍稀物种的重要栖息地。目前,保护区共发现野生动物83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0种,二级保护动物143种;发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16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6种,二级保护植物110种。1986年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7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部批准成立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又称"世界生物圈西双版纳保护区" )。1999年分别被国家科协和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林业示范自然保护区"。200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西双版纳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10年被"七彩云南"保护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列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同年3月经批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加挂"西双版纳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2013年被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2016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更名为"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2023年获得"全国林草系统先进集体""国家林草科普基地"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生态保护的典范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成功,最突出的体现在亚洲象保护上。亚洲象是云南省生物多样保护的旗舰物种和明星物种,是我国“十四五”抢救性保护的48种极度濒危物种之一,同时也是亚洲体型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在中国,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边境地区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临沧市。近年来,云南省亚洲象保护管理措施不断健全,保护投入不断加大,仅‘十四五’以来就投入亚洲象保护管理资金2亿多元。30年间,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约150头增长至300余头,分布区扩大到2020年的3个州(市)、11个县(市、区)、61个乡(镇)。
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保护区科学、系统的保护措施。保护区建立了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配备了专业的“大象医生”和“象爸爸”,他们每天至少用10小时的时间为亚洲象开展野化训练、治病疗伤、清理粪便、洗澡,用满腔的热情守护着这些受伤的精灵。2015年8月17日,出生仅约一周的小象“羊妞”闯进普洱市思茅港镇橄榄坝村坝卡小组一户村民家中。那时,它存在心率不齐的症状,脐带伤口化脓,腹腔感染严重溃烂。从村民家中转运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的100余公里路程中,它就昏迷了3次。“亚洲象是非常聪明的物种,象群可能认为‘羊妞’病重无法救治存活,就将它遗弃了。”保明伟介绍。“象群遗弃了它,但是‘象爸爸’不会遗弃它。专家医疗团队紧急展开救治,两名‘象爸爸’24小时特殊护理,3只黑山羊为它哺乳,小象体力食欲有所恢复,体质逐渐好转,从生死线上抢救了回来。”“羊妞”的名字有着三重寓意,分别是羊年出生、羊年救助、喝羊妈妈奶水长大的小母象。这头被“象爸爸”们给予无限关爱的小象,已经打破了国内已知新生幼象救助年龄最小、成活时间最久的记录,成为我国野生亚洲象救治的重要范例。
同时,保护区还建立了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在西双版纳,600台红外相机、177套智能广播、21个摄像头织起了技术监测的周密网络,红外相机对亚洲象的识别率达99%,1分钟内就能发布预警。此外,云南省还通过购买社会第三方服务等方式,组建专业护象队,承担亚洲象监测、预警、管理一体化职责。根据亚洲象群的活动规律,制定一群一策管理措施,对应固定护象队员,实行人随象走、跨区联动、精准管理。通过实施合理引导、柔性管控措施,逐步稳定亚洲象活动区域,扭转无序扩散现状。
为了缓解人象冲突,保护区还创新性地引入了商业保险机制。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2010年起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开展亚洲象保险试点。2011年,由亚洲象扩展到全部受保护的野生动物种类,在全国开创了由政府公开招投标、出资为群众购买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的先河。截至目前,全州已投入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资金2.25亿元,补偿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失2.15亿元,其中补偿亚洲象造成的损失1.88亿元。
生态旅游与环保教育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不仅是生态保护的典范,还是生态旅游和环保教育的重要基地。保护区内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曼听公园、野象谷等景区,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这些景区不仅提供了观赏热带雨林和野生动物的机会,还通过各种研学活动和环保教育项目,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例如,野象谷景区针对孩子开发了多个研学体验项目及课程,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寓教于乐 寓学于乐,在游戏中深入了解亚洲象的行为习惯、探索象群的“小秘密”。景区内的高空观象栈道、雨林观光索道和亚洲象博物馆等设施,构建出人与亚洲象沟通的桥梁,让游客能够安全近距离观察亚洲象,开启一趟亚洲象保护的想象之旅。
全球意义与未来展望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成功经验,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宝贵借鉴。正如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西班牙籍首席研究员康木飒所说:“对于亚洲象来说,中国是个安全港。”他长期关注亚洲象保护和热带雨林生态,认为中国制定的亚洲象保护措施非常完善。康木飒还指出,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帮助共建国家发展基础设施。而这种模式同样适用于生态保护。中国正与周边国家共同推动保护区建设,打造良好生态环境。特别是在西双版纳与缅甸、老挝两国的边境地区开展了联合监测与保护,堪称跨境生态保护的典范。
未来,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将继续在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和环保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推进,保护区有望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