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胡祥雨工作室”:创新合作模式助9名被拐儿童回家
四川绵阳“胡祥雨工作室”:创新合作模式助9名被拐儿童回家
2024年7月中旬,在四川省公安厅打拐办的协调指导下,四川省绵阳市公安局“胡祥雨工作室”联合天津卫视、北京缘梦公益基金,为今年以来找到的9名失踪被拐儿童及其原生家庭举行了团圆仪式,成功帮助他们实现团圆梦。这一创新性的合作模式,不仅展现了公安部门与媒体、公益组织协同作战的巨大潜力,更为全国反拐寻亲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胡祥雨工作室”:科技与爱心的完美融合
“胡祥雨工作室”成立于2021年7月,是以绵阳市公安局民警胡祥雨名字命名的打拐寻亲专业机构。工作室依托先进的DNA比对、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结合广泛的志愿者网络和社会力量,致力于帮助失踪被拐人员与家人团聚。
胡祥雨,这位从警25年的公安民警,从警犬驯导员转型为打拐寻亲专家,凭借对公安事业的热爱和对人民群众的赤诚,带领团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2024年9月,工作室已帮助超过715个家庭实现团圆,其中不乏失散长达68年的案例。
创新合作:让寻亲之路不再孤单
与天津卫视的合作,是“胡祥雨工作室”在反拐寻亲工作中的重要创新。通过电视媒体的广泛传播力和影响力,不仅能够更快地找到线索,还能为寻亲家庭提供一个展示和发声的平台,让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反拐寻亲事业中来。
这种合作模式的创新性在于:
- 资源互补:公安部门的专业能力和媒体的传播优势形成互补,扩大了寻亲信息的覆盖范围。
- 社会动员:通过电视节目,能够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包括志愿者、热心观众等。
- 心理支持:电视节目的人文关怀能够为寻亲家庭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
寻亲背后的故事:科技与人性的双重考验
在寻亲过程中,胡祥雨和他的团队不仅要面对技术上的挑战,更要处理复杂的亲情关系。例如,在帮助一位患癌寻子妈妈寻找其1994年失踪被拐的儿子张合超时,胡祥雨运用DNA技术,精准研判四川内江人曾明疑似失踪被拐儿童,随后通过长达3个月的深入工作,让曾明与亲生父母成功团聚,了却了患癌妈妈在有生之年找到儿子的心愿。
在另一个案例中,绵阳市涪城区雍某夫妇年仅1岁的儿子雍浩在新皂镇失踪34年。胡祥雨历时三年,通过DNA比对和耐心的心理疏导,最终帮助这个家庭实现了团圆。
社会影响:从绵阳到全国的反拐样本
“胡祥雨工作室”的成功经验已经引起了全国公安系统的关注。2023年,工作室被四川省公安厅命名为“省级团圆工作室”,绵阳市妇联在此设立“祥雨圆家”妇女儿童维权站。2024年5月,省公安厅全面推广绵阳“胡祥雨工作室”经验,将其命名为省级公安反拐团圆工作室。
胡祥雨及其团队的专业精神和不懈努力赢得了广泛赞誉,被誉为“打拐英雄”。他们的工作不仅让无数家庭重获团圆,更为全国反拐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正如胡祥雨所说:“人间至情,让‘爱’回家。透过寻亲群众骨肉团圆的喜悦泪光,我深知,要走的路还有很长、要帮的人还有很多,我会将打拐寻亲这件事一如既往做下去。”
“胡祥雨工作室”与天津卫视的合作,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跨界合作,更是一次用科技与爱心照亮寻亲之路的创新实践。这种模式的成功,为全国反拐寻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展现了公安部门、媒体和社会力量协同作战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