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回购潮涌:政策驱动与市场逻辑
A股回购潮涌:政策驱动与市场逻辑
2024年,A股市场掀起了一轮罕见的股票回购热潮。数据显示,全年共有2092家上市公司实施了股份回购,累计回购金额高达1577.68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这一规模不仅远超2023年全年的913.30亿元,更是突破了历年全年数据的总和。
政策红利释放,回购热情高涨
这轮回购潮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推动。2024年初以来,监管部门接连出台多项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上市公司进行回购并注销。关键政策包括:
- 2月5日,证监会上市司召开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专题座谈会,提出依法充分运用好提升投资价值“工具箱”,包括股份回购等市场工具。
- 4月出台的新“国九条”明确提出,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引导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后依法注销。
- 9月份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征求意见稿)》,明确鼓励上市公司将回购股份依法注销。
- 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首期额度3000亿元,年利率1.75%,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其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行业龙头引领,大额回购频现
在政策引导下,多家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响应,推出大额回购计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贵州茅台,这家市值超2万亿元的白酒巨头首次提出注销式回购,拟以自有资金30亿元至60亿元实施股份回购计划,用于注销并减少公司注册资本。这一举动不仅创下A股市场最大规模的回购纪录,更被视为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重要信号。
除贵州茅台外,还有多家上市公司实施了超10亿元的大额回购。例如,海康威视、三安光电、宁德时代、通威股份、宝钢股份、顺丰控股、凯莱英、九安医疗、和邦生物、韦尔股份等10余家上市公司年内回购金额已超过1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药明康德年内三次发布10亿元级别的A股注销式回购计划,累计回购金额达30亿元。该公司表示,回购股份用于注销是为维护公司价值和股东权益,增强投资者信心。
注销式回购成主流,市场信心获提振
与以往不同,本轮回购潮中,注销式回购成为主流。据统计,截至2024年12月,已有超过240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全部回购股份已注销,合计回购金额超300亿元。这种做法不仅能够直接减少公司总股本,提升每股收益指标,增加股东价值,更向市场传递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A股市场注销式回购大量增多的原因主要是政策支持与鼓励。政府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回购等方式优化股权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证监会也提出要推动优质上市公司积极开展股份回购,引导更多公司回购注销,增强稳市效果。
回购热潮背后的市场逻辑
本轮回购潮的兴起,除了政策推动外,还与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密切相关。数据显示,当前A股市场整体估值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不少股票甚至处于破净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进行回购相当于“抄底”,可以用较低成本优化股东价值。
中国市场学会金融委员付立春认为,目前A股整体估值水平较低,很多股票都处于破净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回购股份相当于“抄底”,用较低成本优化了股东价值。尤其是一些现金流充裕的公司,在主业增长放缓或缺乏新投资项目时,回购成了合适的选择。注销回购优化资本结构,稳定股价,提高每股收益(EPS),对市场和投资者都有吸引力。
回购热潮有望持续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注销式回购对于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及投资者来说,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它不仅能提升公司价值和股价、增强投资者信心,还能优化资本结构、促进股市活跃度和稳定性。
随着上市公司对回购的认知与运用越来越成熟,注销式回购的热潮有望在未来持续加大,进一步推动市场持续向好发展。不过,专家也提醒投资者,应理性看待回购行为,综合分析公司基本面情况,避免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