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漫长寻亲路,民间组织助力一家终团圆
15年漫长寻亲路,民间组织助力一家终团圆
2021年,一个普通的冬日午后,贵州省毕节市某医院的走廊里,一对中年夫妇正焦急地等待着DNA比对结果。他们已经等待了整整15年,从2006年儿子高彬失踪的那一天起,就踏上了漫长的寻亲之路。而今天,他们终于等来了希望。
“比对成功!”当医生宣布这个消息时,高彬的父亲高大强(化名)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紧紧握住妻子的手,两人相视而笑,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这一刻静止了。
高彬的回家之路,离不开一个名字——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这个成立于2007年的民间公益组织,已经帮助数千个家庭实现了团圆梦。高彬的案例,正是他们工作的一个缩影。
专业与科学:寻亲工作的基石
2006年,高彬在毕节市某公园玩耍时失踪。高大强夫妇发动所有亲朋好友四处寻找,却始终没有音讯。2007年,他们听说了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网站上登记了寻人信息。
“当时我们对这个网站也不太了解,就是觉得多一个渠道就多一分希望。”高大强回忆道。
登记后的第二天,志愿者“阳光”就联系上了高大强夫妇。她详细询问了高彬失踪时的情况,包括穿着、特征、最后一次见到的时间地点等,并指导他们如何采集DNA样本。
“阳光”是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的一名资深志愿者,她负责的正是高彬这个案例。在接到任务后,她立即按照协会的标准化流程开展工作:
- 信息核实: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确认高大强夫妇提供的信息真实性;
- DNA采样:指导高大强夫妇在当地公安局采集DNA样本,并录入全国打拐DNA数据库;
- 信息发布:在协会网站和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寻人启事,扩大信息传播范围;
- 线索排查:对收到的每一条线索进行仔细分析和核实。
坚持与协作:寻亲路上的灯塔
寻亲的过程远比想象的要艰难。高彬失踪时只有6岁,能提供的有效信息非常有限。而且他失踪的地点在公园,人流量大,监控覆盖不全,给寻找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阳光”没有放弃,她发动了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一起帮忙。在贵州,志愿者“山鹰”负责实地走访,排查高彬可能被带离的路线;在广东,志愿者“海鸥”负责监控各大车站和码头的可疑人员;在福建,志愿者“闽南人”则关注当地的儿童福利院和收养家庭。
就这样,一张由志愿者编织的寻亲网络在全国铺开。虽然过程中有无数次的失望,但大家始终没有放弃。
制度与保障:寻亲成功的后盾
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离不开其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志愿者培训体系。
协会创始人张宝艳深知,要做好寻亲工作,必须有一支专业、高效的志愿者队伍。因此,协会定期举办各类培训活动,包括:
- 志愿者技能培训:教授如何与寻亲家庭沟通、如何排查线索、如何保护隐私等;
- 法律知识培训:让志愿者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寻亲工作合法合规;
- 心理辅导培训:帮助志愿者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导技巧,既能安抚寻亲家庭,也能保护自己不受情绪影响。
此外,协会还建立了严格的审核机制,确保每一条寻人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与全国多地公安机关、媒体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强大的信息共享网络。
团圆的意义:爱与希望的延续
2021年12月,高彬终于回到了家。15年的分离,让这个曾经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青年。但当他在机场看到父母那一刻,所有的防备都化作了泪水。
“我一直在想,如果当年没有遇到宝贝回家的志愿者,我们可能永远都找不到儿子了。”高大强感慨道。
高彬的回家,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团圆,更展现了社会爱心力量的汇聚。在这个过程中,有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有警方的专业支持,有媒体的广泛传播,更有无数陌生人的善意。
高彬的故事,是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众多成功案例中的一个。它告诉我们,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要放弃寻找;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能创造更多的团圆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