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防疫新举措:守护特殊人群健康
农村防疫新举措:守护特殊人群健康
随着冬季的到来,农村地区的疫情防控面临新的挑战。近日,相关部门发布了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务的工作方案,重点关注返乡人员和特殊人群的健康防护。方案强调了对老年人、孕妇、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群体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提倡科学佩戴口罩、减少聚集,并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此外,还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村民的自我防护意识。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类,共41种。农村地区由于医疗资源相对匮乏,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疫情防控形势尤为严峻。据统计,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超过20%,远高于城市水平。这部分人群免疫力较低,是疫情防控的重点保护对象。
在防控措施方面,疫苗接种仍是最重要的预防手段。然而,农村地区的疫苗接种率仍低于城市水平。以宫颈癌疫苗为例,全国政协常委孙东生指出,由于健康知识普及水平低、疫苗品种单一、接种费用较高、基础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足等因素,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宫颈癌筛查、预防和疫苗接种的接受程度较低,普及缺口较大。
为解决这一问题,专家建议推动HPV疫苗国产化、产业化发展,提升生产和供应能力。同时,将国产二价HPV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制度,统一实行预防接种门诊定点接种,并建立预防接种登记制度,利用健康大数据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在具体执行层面,一些地区已经探索出成功的经验。例如,商州区通过建立村级特聘防疫员队伍,有效提升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成效。该区采取“一员多村”管理模式,提高人均年工资报酬,落实意外伤害保险和定期慰问制度。同时,开展“一对一”业务教学,对区域内村级特聘防疫员开展巡回式教学指导,并建立《村级特聘防疫员考核管理实施方案》,实行一年一聘动态管理。
根据《全国疾病预防控制行动方案(2024—2025年)》,到202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现代化疾控体系,多点触发、反应快速、科学高效的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基本建成。重点实施新冠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重点急性传染病防控、艾滋病和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等10大行动。
专家指出,农村疫情防控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基层防疫人员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大健康知识普及力度,提高村民的自我防护意识。同时,还需要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面对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我们既要看到挑战,也要坚定信心。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筑牢农村疫情防控防线,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