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工创新“家事观护”服务,破解未成年人探视权难题
北京社工创新“家事观护”服务,破解未成年人探视权难题
“我不喜欢李佳。”当3岁的多多说出这句话时,在场的社工们都感到一阵心痛。李佳是多多的妈妈,这个稚嫩的声音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的家庭故事。
这是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务所接手的一起探视权纠纷案件。多多的父母离异后,他一直跟随爸爸和爷爷奶奶生活。妈妈李佳想要探视孩子,却因为各种理由被拒绝。当社工介入时,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揪心的事实:这个年仅3岁的孩子,已经在父母的矛盾中左右为难。
社工们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多多在爸爸和爷爷奶奶面前表现得乖巧听话,但在妈妈面前却显得格外亲近和依赖。原来,爸爸和家人经常在孩子面前数落妈妈的不是,让小小年纪的多多学会了讨好和掩饰。社工们意识到,这个孩子已经在父母的冲突中过早地成熟了。
经过社工们的耐心引导和调解,多多的父母终于达成协议:每月两周由爸爸带着多多出门,两周时间给妈妈。如今,这个曾经陷入困境的孩子,终于可以自由地享受来自父母双方的爱了。
这个案例只是北京超越社工事务所众多成功案例中的一个。自2016年起,该机构开始开展“家事观护”服务,通过社工的专业介入,帮助法院了解未成年人的真实情况和需求,为判决提供参考。这种创新的服务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家庭带来希望。
什么是“家事观护”?
家事观护服务是指社会工作者接受人民法院的委托,在涉未家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对未成年人的个体情况、家庭结构及功能、监护情况等内容进行调查与了解,参与案件调解、庭审等工作。社工们会用15天到1个月的时间,通过与当事人访谈、观察家庭互动、一起玩游戏等方式,发现孩子的真实需求。
这种服务模式的优势在于:社工们能够深入家庭,发现案件背后的真实情况;通过专业的引导,帮助家庭成员表达真实想法和需求;提供持续的跟进服务,确保判决后的执行效果。
“家事观护”如何破解探视权难题?
在实际操作中,“家事观护”服务展现出了强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洋洋的案例中,社工们发现妈妈宋萍萍频繁起诉前夫的背后,其实是她对婚姻的不满和对生活的迷茫。通过社工的引导,她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也学会了如何与前夫和儿子相处。
而在林林的案例中,社工们通过与孩子同母异父的哥哥访谈,发现了父母双方都隐藏了真实的经济状况。这种深入的调查,为法院的判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法律和政策支持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原则和家庭保护责任,为家事观护服务提供了法律依据。其中强调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要求在处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项时,充分考虑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这种创新的服务模式,不仅帮助法院做出了更加符合儿童利益的判决,更为解决类似家事纠纷提供了新的思路。它提醒我们,在处理家事纠纷时,最重要的永远是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与关怀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