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MS:多动症儿童的新希望
rTMS:多动症儿童的新希望
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行为疗法,但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无创治疗方法——经颅磁刺激(rTMS)正在为多动症儿童带来新的希望。
rTMS:无创的“大脑钥匙”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技术是一种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大脑皮层的神经调控技术。它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刺激线圈产生的变化磁场穿透颅骨,在特定大脑区域形成感应电场,改变神经元的静息膜电位,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
根据刺激模式的不同,TMS可分为单脉冲(sTMS)、双脉冲(pTMS)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其中,rTMS通过连续有节奏的磁脉冲,对神经突触产生长时程的增强或抑制效果,从而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的平衡。这种调节作用对相关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rTMS具有无痛、无创、非侵入性、易操作等优势,可特异性调节刺激脑区的神经兴奋性。它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磁图并称为“二十一世纪四大脑科学技术”。
临床效果:80%的有效率
近年来,rTMS在多动症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大儿院)为例,该院康复科推出的多维度精神康复技术干预方案中,rTMS治疗已服务百余名儿童,干预有效率达80%。
浙大儿院康复科主任李海峰介绍,目前ADHD的干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脑电生物反馈、经颅磁刺激(rTMS)等。在暑假期间,浙大儿院康复科设计了暑期夏令营项目为孩子们开展针对性干预。
安全舒适的治疗体验
rTMS治疗过程舒适,患者不会感到明显不适。治疗时,患者只需坐在椅子上,医生将刺激线圈放置在头皮上,设备会发出“啪啪”的声音,部分对声音敏感的患者可佩戴耳塞。治疗时间通常为每天20-3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具体方案根据个体情况调整。
这种治疗方式特别适合儿童,因为它不需要服用药物,避免了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同时,治疗过程类似游戏,容易被儿童接受。一位参与治疗的家长反馈:“一开始看他拿着平板,每天花25分钟玩上面的游戏,我还疑惑,这种治疗方式真的有效吗?没想到快一个月了,孩子的状况肉眼可见地在变好。”
创新与未来:数字疗法2.0
在rTMS治疗的基础上,浙大儿院康复科与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合作,共同研发了基于执行功能分配理论的数字游戏。这种数字疗法(Digital Therapeutic,DTx)通过循证干预,能够用于预防、管理或治疗疾病。
李海峰主任介绍,此前主要采用的是数字疗法1.0版本,在该版本取得广泛临床应用成果并拿到ADHD国内第一个数字疗法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基础上,康复科团队对此进行了迭代优化、技术创新,全新推出数字疗法2.0,它增加了脑机接口技术bci,能更好地融合脑电元素,也能带来更好的疗效。
作为国内率先引入数字疗法的机构,浙大儿院康复科在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疾病的诊疗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依托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及脑机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在浙江省科技厅“尖兵计划”的支持下,自主研发了基于脑机诊断评估的个性化数字脑机调控系统,取得了以下三项重要突破:
- 更小的副作用:减少对传统药物治疗的依赖,提供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 更显著的疗效:实时调整个性化干预方案,优化注意力提升效果。
- 更短的治疗周期:通过闭环数字诊疗模式,大幅提升干预效率,快速见效。
此外,针对ADHD儿童中共患书写与阅读障碍的高发问题(比例约48%),浙大儿院康复科引入了国内最新的专业评估工具与治疗方案,结合汉语语言环境进行定制化干预。数据显示,这一精细化策略能精准识别共患症状,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帮助孩子逐步克服学习障碍。
医生观点: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李海峰主任表示,rTMS治疗多动症具有以下优势:
- 安全性高:无痛、无创、副作用小
- 疗效显著:临床有效率达80%
- 治疗周期短:每天仅需25分钟
- 易于接受:治疗形式类似游戏
然而,他也指出rTMS治疗并非万能,它更适合与药物治疗、行为疗法等传统方法结合使用,形成综合治疗方案。对于多动症儿童来说,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同样重要。通过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最佳的康复环境。
展望:为多动症治疗带来新希望
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一项前沿的神经调控技术,正在为多动症儿童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它不仅具有无痛、无创、安全性高等特点,还能显著改善多动症儿童的症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rTMS有望成为多动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更多家庭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