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热议深海探测与生态保护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51:3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热议深海探测与生态保护

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海洋科学与海洋产业分论坛近日在广州南沙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深海生境探索与海洋生态保护利用”为主题,积极响应联合国发起的“海洋十年”全球性海洋科学倡议,针对未来十年间深海等生境中最易受到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扰动的部分,系统开展南海及深海生态保护、深海观探测及资源开发等专题研讨。

论坛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张偲等主持,吸引了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二十余家单位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论坛期间,多位院士围绕深海物联网、数字化深海生境、卫星遥感应用等主题作主旨演讲,深入探讨了深海探测技术的最新进展及其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深海探测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家彪在主旨演讲中指出,深海物联网是未来深海探测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构建海底观测网络,实现对深海环境的长期、连续监测,为海洋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持。目前,我国已在南海建立了多个海底观测站,为深海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德炉则从卫星遥感技术的角度,探讨了其在海洋可燃冰资源普查中的应用。他表示,卫星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观测频率高、数据获取快等优势,能够为深海资源的探测和开发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同时,该技术还能用于监测海洋环境变化,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国际合作推动深海探测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正积极搭建深海探测与研究的国际合作平台。2024年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此次科考首次允许外国科学家搭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与来自墨西哥、尼日利亚、塞舌尔、印尼等国的科学家共同探索西太平洋深海生态系统。

据参与科考的科学家介绍,此次航次不仅完成了18次载人深潜,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600米,还采集了大量深海生物样本和环境数据。通过数据共享和样本分析,各国科学家在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生态保护面临的挑战

然而,深海探测与资源开发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如何在开发过程中保护脆弱的深海生态系统。绿色和平最新发布的《深海瑰宝之下——深海矿产开发现状及其环境影响机制梳理》指出,深海采矿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包括生物多样性丧失、化学污染、悬浮沉积物影响等。

目前,已有25个国家公开反对深海采矿,呼吁在科学认知和管理规则完善之前暂缓开发进程。这表明,国际社会对深海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

未来展望

面对深海探测与生态保护的双重挑战,专家们普遍认为,应加强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推动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同时建立完善的海洋环境保护体系。正如吴立新院士所言,深海探测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更需要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我国在深海探测与生态保护领域的最新成果,更为全球海洋科学研究搭建了高层次交流平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国际合作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将能够更好地认识深海、保护深海,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