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在历朝历代中的地位演变
黄色在历朝历代中的地位演变
在中国古代,颜色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区分,更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中,黄色作为皇家专用色的地位尤为特殊。从普通颜色到皇家专用色,再到被禁止一般人使用,黄色地位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颜色使用的严格控制和颜色象征意义的演变。
《周易》有云:“贵贱,位矣。”这说明在古代,颜色的使用有着明确的等级划分,其中黄色逐渐成为皇家身份地位的象征。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用服装颜色区分尊卑的现象,黑色和红色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到了汉代,平民百姓被禁止穿着一切彩色衣服,只能穿本色麻布。虽然服色等级制度尚不完善,但已经能够通过服装颜色大致区分出尊卑。
“品色衣”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北周,不过当时只是用来规定侍卫服饰,范围有限,也没形成具体制度。之后的隋代将这个概念扩大到整个社会,并对不同品级和身份该穿什么颜色做出了非常具体且严格的规定:五品以上穿紫,六品以下穿绯、绿,小吏穿青,平民穿白,屠夫、商人穿黑,士兵穿黄。贵贱异等,杂用五色。
唐代大体沿袭了隋代的制度,并逐渐调整完善成:亲王及三品以上穿紫,四品、五品穿深绯、浅绯,六品、七品穿深绿、浅绿,八品、九品穿深青、浅青,没有品级的小官、平民百姓、士兵、婢女穿黄、白。
然而,黄色成为皇家的专用色并非一蹴而就。在唐代,黄色并不是皇家的专用色,而是被视为较低等的颜色之一。初唐时期,官员和平民都可以穿着黄袍,但后来由于某次官员穿着黄袍被误认为是普通人而遭到殴打,导致唐高宗下诏禁止官员在朝参时穿着黄色,但这并不意味着黄色的禁用,而是为了区分官员和庶民。
直到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他下令禁止一般人衣服使用黄色,甚至连生活用品也不得使用黄色,从而使得黄色成为了真正的皇家专用色。黄色之所以成为皇家的专用色,部分原因是因为其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正色,象征着尊贵和权力。此外,黄色在古代被视为吉祥之色,与五德终始说有关,即认为黄色代表中央之色,符合皇家的地位。因此,黄色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成为皇权的象征。
综上所述,黄色在历朝历代中的地位经历了从普通颜色到皇家的专用色,再到被禁止一般人使用的过程,这一变化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颜色使用的严格控制和颜色的象征意义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