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灵长类动物能否学会人类语言?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09:2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灵长类动物能否学会人类语言?

灵长类动物能否学会人类语言?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灵长类动物的语言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01

生理基础:相似的发声器官与大脑结构

研究表明,灵长类动物的发声器官与人类有惊人的相似性。它们的喉部和喉上部声道形态能够产生足够用于人类言语样信号的声音。此外,猴子和猿类在发声过程中展现出语音节奏性,包括与人类语言中发现的相似的连贯音调振荡和下颌相关振荡。

从大脑结构来看,灵长类动物也具备学习人类语言的潜力。人类大脑皮层内的神经元与控制喉部肌肉的神经元直接相连,而一些猿类和猴子大脑皮层内的神经元与控制嘴唇和舌头的神经元也直接相连。这些结构在进化过程中变得复杂,比较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表明,从猴子到猿类再到人类,这些结构及其分子组分经历了连续演化。

02

实验研究:灵长类动物的语言学习能力

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实验,试图训练灵长类动物学习人类语言。其中最著名的是黑猩猩的手语学习实验。尽管黑猩猩能够学会使用手语表达一些基本需求和概念,但它们从未展现出创造新词汇或构建复杂句式的能力。

03

沟通系统:灵长类动物的“语言”局限

灵长类动物拥有复杂的沟通系统,能够通过不同的叫声传达特定信息。例如,肯尼亚长尾黑颚猴有一套完整的“呼叫警报”系统,不同的叫声能够分别代表美洲豹、老鹰、蛇等天敌,其他成员听到报警信号后能做出相应的应对。

然而,这些沟通系统仍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灵长类动物的交流主要围绕即时的生存需求,如警告、求偶、觅食等,尚未发展到能够表达抽象概念和复杂思想的阶段。即使是被训练使用美国手语或图形符号进行沟通的猿类,也没有开始通过讨论过去、未来或看不见的情况来扩大它们的交流空间。

04

大脑结构差异:人类语言能力的关键

人脑与灵长类动物大脑在结构和发育上的差异,可能是决定语言能力的关键因素。人脑的体积比黑猩猩、大猩猩以及许多已灭绝的人类“近亲”的大脑大3倍以上。更重要的是,人脑中神经元的数量也与其它动物存在极大差异:人脑的神经元数量约为小鼠大脑的1000倍,是猕猴的13.5倍。

2022年,《科学》杂志刊发论文,深入比较了从小鼠、猕猴和人类大脑皮层采集的样本中2000多个脑细胞之间的160万个连接。结果显示,人类拥有一个更庞大的中间神经元网络,其中间神经元的数量是小鼠的2.5倍,且人类中间神经元之间连接的数量是小鼠的10倍。这类中间神经元在神经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通过抑制或减弱神经元的活动和兴奋性,巧妙地调节着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

此外,人类大脑缓慢的发育过程也为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小鼠大脑在其寿命5%时就已发育完全;猕猴和黑猩猩在其寿命的三分之一时大脑发育完全。但人脑需要约30年光阴,来生长、成熟并精心织就内部的连接网络,这几乎占据人类平均寿命的一半。

05

未来展望:理解人类语言的进化

尽管灵长类动物展现出一定的语言学习潜力,但它们距离真正掌握人类语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是一个生理结构的问题,更涉及大脑发育、认知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然而,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人类语言的进化提供了重要线索。灵长类动物的发声和沟通系统可能是人类语言的前身,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能力的独特性,以及它是如何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总之,灵长类动物虽然具备一定的语言学习能力,但要真正掌握人类语言,还需要克服诸多生理和认知上的限制。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在继续,未来可能会带来更多令人惊喜的发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