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传统版《百家姓》,第154名,“夏姓”的起源和历史,你知道吗?
宋朝传统版《百家姓》,第154名,“夏姓”的起源和历史,你知道吗?
夏姓,一个源远流长的姓氏。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夏姓家族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为这个姓氏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将带您探寻夏姓的起源、历史人物和重要事件,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个姓氏的辉煌历史。
夏姓的起源
夏姓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出自姒姓,为夏王朝大禹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出自妫姓,为帝尧时,鲧的妻子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
出自妫姓,为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夏姓的迁移史
夏姓的迁移史可以从两个方向理解:一方面,夏姓繁衍于中原地区,并向西、北扩展。夏征舒的后裔夏齿、夏区夫均仕陈国(今河南)大夫,夏御寇仕齐国(今山东淄博)大夫。秦汉时期,江西、江苏、浙江等南方地区有夏姓族人迁入。另一方面,夏姓大规模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浙江夏姓族人此期最为昌盛,故有夏姓会稽郡望之说,始祖为西晋高士夏统,此郡亦为夏姓发展史上最大望族。唐朝时期,北方夏姓族人重振家园,发展壮大,南方则在前代基础之上,更加繁衍旺达。宋代以后,荣载史册的夏姓名人比比皆是。
夏姓在宋朝百家姓中的排名
夏姓在宋朝百家姓中排名第154位的原因主要是,宋朝时期,大禹后裔姒姓夏氏和妫姓夏氏为主要夏姓支系,其中以大禹后裔姒姓夏氏为主。此外,夏姓也是宋版《百家姓》中收录的姓氏之一。
夏姓的古代历史典故
夏姓的古代历史典故有以下几个:
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传说之一。大禹是夏朝的创始人,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大禹因为治水有功,被当时的天子舜封为“夏伯”,封地就在河南登封。
夏朝建立: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帝将帝位传给了他。大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建都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夏朝传了13个皇帝,16个王,共400多年历史,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
夏桀无道:夏朝末代皇帝桀因为暴虐无道,被商汤推翻,夏朝灭亡。
简公逃亡:周朝初年,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与夏姓有关的历史古籍
与夏姓有关的历史古籍主要是《史记·夏本纪》,记载了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鲧为救万民于水火,窃天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然而九年治水未能成功。“息壤者,言土自长,故可堙水也”。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祝融用吴刀剖开了他的尸体就产生了夏禹。夏禹兼用疏导之术,踏遍神州大地,平山浚川,历经十三年终于平息了水患,封于颍川及南阳,都于夏邑,禹州,南阳等地。公元前2070年大禹治平天下,登天子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族名、国号夏后氏,源出姒姓。
不同地区的夏姓字辈
不同地区的夏姓的已知字辈如下:
山东临邑:久金大荣贞祥富来国家昌盛幸福安康。
山东淄博:茂润振德安兰文志昌华永兆丰年。
山东曲阜:夏祥中应周国月怀秀林政治文明际恩元庆大同祖德长继守世纪震连成。
山东苍山:缙守连呈尧允汧建彝起泰弘兆奉廷文忠永继立宗广希清殿云诗修典章秉书国运昌晓恩伟圣祥荣成信义庄夫庆浩安堂存礼泽贤良加相万年长。
山东郓城:殿兆景慎广祥之龙亭。
湖北浠水(主要为夏光庭后裔):得世鼎思玉单天亨继时乘观国之光象贤士学起述志联宗肇商山原本同江西来楚境永代庆昌隆盛泰开祖业辉照鹤声洪松荫常青秀文武振家风。
湖北南漳:夏逢文宗希继世徽先泽维尊孔孟传本立枝子茂家瑞兆万年。
湖北恩施:诗文子时启兴友仁义忠国泰民安盛世继永昌隆以理成平道邦家正心同修齐书先振万代庆恩宏。
湖南常德:德宏忠绪敦齐。
浙江温州:国家成正夏锡德竹明炎。
贵州盘县:文字登明朝有公庆白辽贤才良虎座祖德大廷操。
四川泸州:友应维联自绍朝,明贤在廷世成昭。
以上信息是在各个地区夏姓的已知字辈,字辈的设定往往承载着家族的传承和希望,每个地区的字辈可能都有所不同。如果您需要查询具体的字辈,建议咨询当地的夏氏宗亲会或联系当地的族谱编纂机构。
夏姓在全国的分布
夏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贵州、湖北、上海,这五省市又集中了28%。江苏为当代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总人口的15.4%,占省总人口的1%。在中国的版图上,夏姓分布很广,是比较少见的姓氏之一。夏姓的人口数量在姓氏中排第6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