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内科常用三种维生素D药物:适应症和副作用全解析
肾内科常用三种维生素D药物:适应症和副作用全解析
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帕立骨化醇均是临床上常用的活性维生素 D 药物,也是肾内科医师经常使用的药物。那么这三种药物间有什么区别,在平常工作中该如何选择,又需要注意哪些副作用呢?
维生素 D 的来源、代谢和生理作用
来源
维生素D是维生素 D2 和维生素 D3 的统称。人体维生素 D 主要来源于表皮中的 7-脱氢胆固醇(7-DHA),它经紫外线照射后会转变为维生素 D3,部分的维生素 D2 和维生素 D3也可在食物中摄取。
代谢途径
人体的维生素D本身没有活性,需经肝脏、肾脏的代谢后才能发挥作用。这一代谢过程分为两步,先是在肝脏内由肝细胞内的25-羟化酶将维生素 D活化为25 羟基维生素 D [25(OH)D],再由肾脏内分泌的 1α-羟化酶进一步地转化为活性形式 1,25-二羟基维生素 D [1,25-(OH)2D] ,它可与人体的维生素 D 受体(VDR)结合发挥生理作用。
生理作用
人体的肠粘膜细胞上分布有 1,25-(OH)2D3 受体,可以与活性维生素 D [1,25-(OH)2D3]结合促进肠钙吸收, 提高血钙浓度, 促进骨形成。成骨细胞本身也是活性维生素 D 的重要靶器官。此外,活性维生素 D 可以通过增加肠钙吸收间接地抑制甲状旁腺激素(PTH)的合成,也有直接抑制甲状旁腺细胞增生的作用。
骨化三醇 vs 阿法骨化醇 vs 帕立骨化醇
骨化三醇
骨化三醇,即1,25-(OH)2D3,作为维生素 D3 的主要活性形式,主要用于治疗骨质疏松、肾性骨病(尤其是接受血液透析患者的肾性骨营养不良症)、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维生素 D 依赖性佝偻病等。老年人群,因维生素 D 生成量低于年轻人, 随年龄增长钙吸收率也逐渐降低,特别适合配合服用骨化三醇来补充维生素D,纠正骨质疏松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同时,骨化三醇作为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可作用于小肠直接起效,而无需再经肝脏、肾脏活化,也有利于保护肝肾功能。因此骨化三醇更适用于老年人群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阿法骨化醇
阿法骨化醇,即 1α-(OH)D3,与骨化三醇具有类似的适应症,也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肾性骨病(尤其是接受血液透析患者的肾性骨营养不良症)、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维生素 D 依赖性佝偻病等。但它无法直接发挥作用,需经肝脏转化为骨化三醇后才能发挥作用,但无需再经肾脏活化。因此它可能更适用于老年人群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但不适用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
帕立骨化醇
帕立骨化醇,即19‐去甲‐1,25‐二羟维生素 D2 [19‐nor‐1,25(OH)2D3],是一种注射剂型的药物,无需经肝肾活化即可直接发挥药理作用。与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的适应症不同,帕立骨化醇主要用于已接受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治疗,但不用于治疗骨质疏松。且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注意监测血液钙、磷以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这种差异性可能与帕立骨化醇对维生素 D 受体的选择性不同有关。维生素 D 及其类似物按其对不同器官的 VDR 亲和力不同,可分为选择性维生素 D 受体激动剂(VDRA)和非选择性的。阿法骨化醇、骨化三醇均为非选择性的,对肠道黏膜细胞和甲状旁腺细胞的 VDR 亲和力无明显差别。帕立骨化醇则为选择性的,对甲状旁腺细胞的 VDR 亲和力要强于肠道黏膜细胞。
不良反应
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
骨化三醇与阿法骨化醇主要不良反应均为高钙血症。
帕立骨化醇
帕立骨化醇因选择性作用于甲状旁腺细胞的 VDR,肠道钙转运作用相对较低,高钙血症的发生率低。帕立骨化醇对血钙及血磷水平影响只有骨化三醇的 1/10,高血钙和血管钙化的风险相对较低。
需要注意的是,帕立骨化醇注射液里含 20% 乙醇,每次给药的乙醇含量最高可达 1.3 g,可对酒精中毒患者造成损害,在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儿童和高危人群(如肝病或癫痫患者)中使用时应予以重视。另外要注意与头孢菌素类、硝基咪唑类等药物的双硫仑反应。
高钙血症不良反应的处理
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
骨化三醇和阿法骨化醇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血钙浓度较正常值(9~11 mg/100 mL)超过 1 mg/100 mL,须减少药物剂量或停药,直至血钙水平恢复正常。如治疗需要也可同时加用盐酸西那卡塞片口服,同时起到降低血钙和控制继发性甲状旁腺激素功能亢进的作用。
帕立骨化醇
帕立骨化醇过量使用也可能导致高钙血症、高磷血症以及甲状旁腺激素过度抑制的发生。如果出现高钙血症或者校正后钙磷乘积高于 52 mmol/L,也应减少剂量或中止用药直至血钙恢复正常,随后应从较低剂量重新开始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