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探秘古代蒙学经典: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译注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20:1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探秘古代蒙学经典: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译注

蒙书,是儿童启蒙教育的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古代同我们今天一样,也很重视基础教育,因此也就产生了教育儿童的蒙书。蒙书,可谓由来已久,古代儿童的学习最初也是从识字开始,有如我们要先学习汉语拼音,所以蒙书与字书是形影不离的。目前所知,最早的字书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史籀篇》,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全书为四言韵语,字体为当时的籀文(大篆)。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译注》 作者:马金亮

前言

蒙书
蒙书,是儿童启蒙教育的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古代同我们今天一样,也很重视基础教育,因此也就产生了教育儿童的蒙书。蒙书,可谓由来已久,古代儿童的学习最初也是从识字开始,有如我们要先学习汉语拼音,所以蒙书与字书是形影不离的。目前所知,最早的字书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史籀篇》,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全书为四言韵语,字体为当时的籀文(大篆)。
后世蒙学字书问世较多,如《仓颉篇》《凡将篇》《急救篇》《劝学篇》《千字文》《启蒙记》等,它们都继承了《史籀篇》简短有韵的特点,便于初学者记诵学习。
作为儿童教育,除了识字学音,掌握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德育的教化和习惯的养成。从小对孩子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并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这将使他们一生受益。就这一点来说,《三字经》和《弟子规》更有德育意义。
《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有“三百千”之称,加上教以做人处事规范的《弟子规》,是为我国“四大蒙书”。

《三字经》
《三字经》是蒙书中的“三字经书”,为蒙书之冠,一般认为是南宋王应麟撰,民国初年又有增补,形成新的版本。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庆元府(今浙江宁波市)人。据《宋史》记载,他九岁通《六经》,淳祐元年举进士,博通经史及天文地理,其著述有《深宁集》《通鉴地理通释》《困学纪闻》《蒙训》《玉海》等十八种之多。其中《蒙训》《小学绀珠》《补注急就篇》《小学讽咏》等著作,是与《三字经》相似的蒙学字书。
《三字经》的内容排列极有章法,可见作者独运匠心。首先从德育开始,重在礼仪孝悌,端正思想。然后是知识传授,即“首孝悌,次见闻”。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
《三字经》,三字一句,简练易学,且用典多,知识性强,真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百家姓》
《百家姓》是以叙述我国古代姓氏为主的重要启蒙读物,其书成于北宋初年,作者为吴越钱塘地区儒生,具体不详。
《百家姓》四言一句,两句一韵,读来顺口,好记易学。《百家姓》原收中文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百家姓》虽有顺序,但其排列是根据押韵,除了前面两句是由于政治因素,其后为随机排列。如前四姓“赵钱孙李”,宋王明清《玉照新志》说:“如市井间所印《百家姓》,明清(指王明清)尝详考之,以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钱)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而下后妃。”因《百家姓》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所以宋朝皇帝赵氏,吴越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后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千字文》
《千字文》,是由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组成的韵文,为古代重要蒙书,其作者为南朝学者周兴嗣。
周兴嗣(?—521),字思纂,南朝陈郡项(今河南沈丘县)人。据《梁书》记载,周兴嗣在十三岁时,游学京师,学习积累十余年,于是博通记传,善长写韵文。相传周兴嗣创作《千字文》,还有一段故事:当年梁武帝(萧衍)令殷铁石在王羲之书写的碑文中拓下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以供皇子们学字用。由于字字孤立,互不联属,难以记诵学习,所以梁武帝召来周兴嗣嘱道:“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只用了一个晚上就编好进呈给梁武帝。于是有了这篇传至今日的《千字文》。周兴嗣还撰有《皇帝实录》《皇德记》《起居注》《职仪》等百余卷,以及文集十卷,但流传最广最久远的,则是《千字文》。
《千字文》是四言长文,句句押韵,文笔优美,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全文只有“洁”“发”“资”三字重复,其余全无重复,而且对仗工整,条理清晰,辞藻华丽,朗朗上口,文采斐然,令人称绝。
《千字文》之后,尤其是宋以后,童蒙读物层出不穷,数目众多,但它们的一个共同缺点就是文采稍逊。章太炎曾说《三字经》与《千字文》比较,有两个不足,即“字有重复、辞无藻采”。可以说,《千字文》是千字韵文之奇篇,在文采上独领蒙学读物风骚,堪称训蒙长诗。

《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教育儿童为人处世规范的蒙书,因以德育规范为主,尤显重要,其作者为清代学者李毓秀。
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康熙年间秀才,以教书为业,人称李夫子。
李毓秀的《训蒙文》,乾隆年间经贾存仁修订整理,改称《弟子规》,遂广为流传。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精神为主线。全篇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以及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可谓集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家教之大成。
《弟子规》全文仅一千多字,好懂易学,又颇有教育规劝价值,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这“四大蒙书”,不论过去,今天,还是将来,都是非常重要的启蒙读物,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真正用好这些蒙书,吸取其营养价值,必将会受益一生。
四大蒙书可以说对我们惠益良多,但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时代原因,书中也不免有些“不合时宜”之处,所以我们要善于取其精华,使之能正确地为我所用。
译注过程中,参考了一些古今典籍和著作,在此谨表谢忱。
希望此书对读者诸君有所助益,若此,则幸之至也。
因笔者学力有限,不当之处,还望读者诸君多多赐教指正。
马金亮2012年11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