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一县农村离婚率高达95%,透视农村婚姻危机三大诱因
贵州一县农村离婚率高达95%,透视农村婚姻危机三大诱因
2022年,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农村离婚率占全县95%,云南富源县农村离婚登记人数占比60%,甘肃庆阳市农村离婚率从2012年的2.9‰上升到2018年的3.6‰。这些数据背后,反映出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农村离婚率正在持续攀升。
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在河南,这一问题同样严峻。河南省政协委员在提案中指出,农民工外出务工带来农村离婚率攀升、留守儿童监护缺失、“空巢”老人亟需关注等问题。河南省人社厅也对此作出回应,表示将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加强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育扶持。
经济压力:农村离婚的首要推手
研究表明,农村离婚率上升与经济压力密切相关。在中西部远郊村,经济条件是导致离婚的首要因素。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师班涛在调研中发现,华北农村因男女性别比失衡严重,农村女性对男方经济条件要求提高,进城买房几乎成了标配。这使得许多农村家庭负债累累,加剧了离婚风险。
以班涛的家乡安徽淮南为例,彩礼就要二三十万,相当于5~10年的打工收入。而现在要在县城买房,首付至少要五六十万,加上酒席三金等婚庆开支,男方家庭很少有不负债的。这种经济压力不仅影响婚姻稳定,还导致了“生两个儿子哭一场”的说法取代了传统的“多子多福”。
观念冲突:城乡差异下的婚姻困境
与经济压力相比,城郊村的离婚原因则更多源于观念冲突。随着现代观念的渗透,城郊女性更早接受性别平等理念,她们不愿意成为家庭保姆,要求丈夫参与家务和育儿。然而,许多男性仍保持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差异成为婚姻矛盾的导火索。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陈瑞燕在河南农村调研时发现,年轻女孩最反感的就是“丧偶式育儿”。她们希望在生育后能返回职场,而当男性表现出懈怠时,摩擦就此产生。这种观念冲突在生育后的2~3年内尤为突出。
长期分居:情感疏离的温床
外出务工带来的长期分居,也是农村离婚率上升的重要原因。2018年,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李永萍在长春某村调研时发现,全村平均每8户人家就有一户离婚,而夫妻一方或双方有婚外情的现象更为严峻。他们多通过社交软件找到婚外情对象,而外出务工是婚外情的一大诱因。
这种现象在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202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中部地区外出农民工中跨省流动占比51.7%,西部地区占比44.5%。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夫妻长期分居,感情疏离,为离婚埋下隐患。
政策应对:多方发力破解难题
面对农村离婚率上升的态势,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应对。河南省人社厅表示,将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加强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育扶持。这不仅能缓解经济压力,还能减少夫妻分居带来的婚姻危机。
贵州玉屏县则强化婚姻家庭矛盾调解队伍建设,整合部门调解资源,组建由政法、妇联、民政等部门组成的调解队伍。云南富源县加大离婚案件的调解力度,坚持调解优先原则,邀请乡镇综治办、司法协理员、乡贤参与调解,严格执行“离婚冷静期”程序。
深远影响:农村社会的隐忧
农村离婚率上升,不仅影响个体家庭的幸福,更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留守儿童、老人赡养、财产纠纷等问题接踵而至,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挑战。
更为深远的是,这种趋势可能改变农村家庭结构和性别关系。在一些地区,农村女性因掌握离婚主导权,其家庭地位有所提升,但同时也带来“无义务的权利”状态,即女性在家庭中的义务减弱。而男性在婚姻市场中的优势地位受到财富分配不均的影响,导致他们在家庭中的困境加剧。
农村离婚潮反映了农村家庭关系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失衡。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婚姻解体,更折射出农村社会在经济转型、观念变迁中的阵痛。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共同努力,既要缓解经济压力,又要促进观念更新,更要关注个体的情感需求。只有这样,才能重建和谐稳定的农村家庭关系,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