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望火楼:古代消防黑科技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54:0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望火楼:古代消防黑科技

望火楼是中国古代城市中的高层建筑,主要用于火灾预警和快速响应。北宋时期,都城汴京每隔360米便设立一座望火楼,楼上配有专职瞭望人员,一旦发现火情,立刻通知楼下潜火兵进行扑救。望火楼不仅配备了各种救火工具,如唧筒、水囊等,还制定了详细的救火流程和法规,保障了城市消防安全。这座古代消防站堪称当时的“黑科技”,展现了古人卓越的消防智慧。

01

望火楼的历史渊源

望火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虽然当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在河北省安平县东汉熹平五年(公元176年)墓中的壁画中,发现了一座高四层的望火楼。楼内安置了一只供报警使用的大鼓,楼顶上还挂有红色带状旗帜,可能是作为当时判断风向的风标。汉代的这种“望楼”不仅用于发现火情,还兼具发现敌情的功能。

到了宋代,望火楼的修筑达到了顶峰。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的大街小巷,每360米左右,设置军巡铺一座,内有铺兵5名,主要用于夜间巡逻;又在高处设望火楼一座,楼上有专人瞭望,居高临下,日夜巡逻,看是否有火情。望火楼下则有房屋数间,内屯潜火兵上百人。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民居屋宇众多,巷道密集,火灾隐患较大。相应的,临安采取的消防措施比北宋汴京更周全,军巡铺和防隅房屋的设置点更多。全城配备专业的灭火队7支,分别称为水军队、搭材队、亲兵队、帐前四队;在城内,每240米左右,就设有军巡铺一座;全城设20余处区域,每个区域称为“隅”;每隅配军兵102人,其中在东、西、南、北、上、中、下、府、东北下、钱塘等10个隅,均设有望火楼。

02

望火楼的结构与功能

望火楼的建筑结构十分独特。根据《营造法式》的记载,望火楼的构造从下往上由基座、支撑、望亭组成。基座一般为砖砌,锥台形,底部平面约为6.4米见方,顶部平面约为5.8米见方,高约3.2米。支撑由4根立柱组成,高约9.6米,亦为锥台形,底部围成的平面约为3.5米见方,顶部围成的平面约为1.6米见方,且顶面满铺木板,用于作望亭的地面。为保证支撑的稳固性,立柱之间由卧榥、立榥拉接。所谓“榥”,即小木枋子。顶部望亭由4根立柱、立柱之间的围栏、坡屋顶组成,高约3米。从地面到基座顶面、从基座顶面到望亭地面,均有梯子,以便于潜火兵上下望火楼。另不难看出,望火楼的总高度可达15.8米,相当于5层楼高(一层楼约为3.0米高),也难怪为古代城市中的高层建筑了。

望火楼下驻扎的潜火兵,专门扑救火灾,是古代国家建立的公益性救火队伍,可谓我国古代的专职消防队。“潜火”即防火之意。潜火兵比其他兵种待遇更好,能够享受潜火食钱等专项职贴。望火楼下还配备各种救火工具,如桶、洒子、麻搭(端部有散麻的长木杆,蘸泥浆以灭火)、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铁锚)、水囊、唧筒等灭火器具。其中,唧筒是通过人力推拉水杆来射水灭火,其灭火机理类似当今的消防泵。

03

望火楼的运作机制

望火楼上的守卫一旦发现火情,立刻通知楼下潜火兵汲水救火。潜火兵平时分区巡逻执勤,各负其责。当望火楼上的守卫发现火警时,潜火兵则一起出动,带上防火器材,第一时间赶到火场,利用水源及时救火。潜火兵灭火时,可以享受一些特权:在宋代,城门开关有规定时间,但潜火兵救火时,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要求开城门;潜火兵在救火途中与官员相遇时,无论对方品级高低,均无需让路;参与当天救火的潜火官员,第二天可以不上朝;等等。根据宋代的法律规定:潜火兵接到望火楼传来的警讯时,应该竭力去灭火,扑灭火者有犒赏,不尽责者要依照军法治罪。

04

望火楼的历史地位

望火楼在古代消防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狄青用火案为例,北宋都城汴京曾定下了严格的灯火管制禁令,只要到了半夜,每家每户都必须熄灭烛火。无论是官员百姓,如果遇上家中有祭祀等活动,必须在大半夜用火时,需要提前报备厢使。北宋至和三年(1056)的某个夜晚,时任枢密使的北宋名将狄青,在家设香案祭拜,但没有提前向管理街道的相关官差报备。结果旺火楼上的探主看到狄青家有火光,立刻禀告了厢主及开封府。等厢主及判府赶到狄青家的时候,火已熄灭很久了。这本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但第二天京城就有人传言说,昨天晚上看到枢密使狄大人家中火光冲天,有异象彰显。不久之后,狄青就接受调令,外放地方,最终被罢官流放。此处,“枢密使”、“厢使”、“厢主”、“判府”均为北宋官职,“探主”即望火楼上的潜火兵。狄青为北宋重臣,其居所应该为高墙深院,不在高处,是很难发现其用火行为的。因而此案例足以说明:望火楼的防火瞭望效果很好。

南宋临安(今杭州)城,在继承北宋这一套完善的城市火警与消防制度的基础上,又将全杭城内外分成了二十余个区域,称为“隅”。各隅分别配备消防官兵数百员,叫“潜火兵”;每隅又建望火楼一座。这样可以更精准、更快速地应对火警。自宋朝以后,元、明、清和民国这些时期,城市内都设有望火楼。它们为城市的防火灭火,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在我国消防史及消防文化方面,均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望火楼作为中国古代消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古人卓越的消防智慧。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完善的预警机制以及专业的救火队伍,为城市消防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虽然随着现代消防技术的发展,望火楼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在中国消防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