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名医:张从正著《儒门事亲》
岐黄名医:张从正著《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从正的代表作,全书共十五卷,成书于1228年。该书秉承"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的思想,系统阐述了张从正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对后世中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门事亲》书影
《儒门事亲》共十五卷,前三卷由张从正亲撰,其余各卷由其口述,经麻知几、常仲明记录整理而成。全书采用说、辨、记、解、诫、笺、诠、式、断、论、疏、述、衍、诀等多种体裁,内容涵盖治百病法、十形三疗、杂记九门、撮要图、百法心要、三法六门、"三消论"(刘完素)、扁鹊华佗察声色定生死诀要、世传神效方等多个方面。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贞元四年(1156年)生于金朝睢州考城县郜城乡(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王庄寨乡吴屯村)。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医学,博览医书,深究医理,弱冠之年便已成器,二十余岁开始行医。中年时代,他已成为一方名医,擅长使用汗、吐、下三法治疗疾病,尤其注重祛除体外邪气。他行医足迹遍及陈州、徐州、开封、归德等地,医术精湛,功绩卓著,深受百姓敬仰。因长期在陈州宛丘县行医,又被称为"张宛丘"。
金宣宗兴定年间,张从正被诏补太医,但因不愿为官,不久便辞职归里,转而与麻知几、常仲明等讲研医理,著书传世。约于公元1220年前后著成《儒门事亲》,取名的用意是:儒者能明事理,事亲的人就应当知医道。当时因有人对汗下吐三法持有异议、故书中有说、有辨、有诫、有笺、有论、有疏、有十形三疗。还有六门三法等目。旨在于攻,故号攻下派。
张从正一生著述甚多,除《儒门事亲》外,尚有《心镜别集》一卷、《张氏经验方》二卷、《张子和治病撮要》一卷、《秘传奇方》二卷传世,其余因年代久远,没能流传下来。
在学术上,张从正继承了《内经》、《难经》、《伤寒论》诸典籍的理论与临床观点,并很推崇刘河间的学术思想。刘氏于临床上强调六气化火与五志化火的理论,治疗火热病应从表里分治以却散火热之邪。张氏私淑其谈,但并不侧重于火热病机,而对于刘氏祛邪的观点很有体会,并结合前人的治疗经验,以及个人临床的体会,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充了三法的运用范围,并在理论上有所阐发,形成了以攻邪法治病的独特风格,为祖国医学的病机理论和治疗方法做出贡献,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又称为"攻下派"的代表。《金史本传》对其评价很高,称赞他"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救死多取效。"
张从正一生写了十余种医著,后被学生辑为《儒门事亲》一书,共十五卷,详细介绍了汗、吐、下三法的学术观点,记载了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并附有医案。此书对研究攻邪派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