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五公祠与骑楼老街:一古一今展现城市文化魅力
海口五公祠与骑楼老街:一古一今展现城市文化魅力
海口,这座充满热带风情的海滨城市,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五公祠和骑楼老街作为海口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景点,一个代表古代文化,一个代表近代南洋文化,它们共同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五公祠:贬谪文化的发祥地
五公祠位于海口市琼山区,是为了纪念唐朝五位被贬谪到海南的官员而建。这五位官员分别是唐代的太师李德裕、宋代的四位大臣李纲、李光、赵鼎和胡铨。在古代,海南岛被视为大汉帝国的偏远之地,是失意官员的流放之所。五公祠的建筑群包括五君宗祠、关家堂、学仆堂、东殿和西殿、苏公祠,以及伏波将军的祠堂等,总面积约2800平方米。
五公祠的主楼是“海南第一楼”,这是一座红色的两层木造建筑,高度超过9米,总建筑面积为560平方米。二层正门上的匾额上刻着“海南第一宅”。祠堂最早的建筑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朝光绪年间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五公祠不仅是海口著名的历史人文景观,也是海南贬谪文化的发祥地。这里不仅纪念五位唐宋先贤,还有两位汉代伏波将军路博德、马援,以及为纪念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而修建的苏公祠。苏东坡曾指导当地民众开凿洗心泉和浮粟泉两井,千年不曾断流,成为市民游客打卡景区追古怀远之地。
作为海南地区历史最悠久、建制规模最大、馆藏文物最为丰富的古典寺庙园林景观建筑群,五公祠见证了海南的变迁,同时也为当地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今,五公祠依托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和历史人文载体,打造了古风游园会、西游夜游节等一系列精彩优质的日游及夜游活动,并引进了打铁花、海南八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项目,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骑楼老街:南洋文化的缩影
与五公祠所代表的古代文化不同,骑楼老街则展现了海口近代的南洋文化特色。骑楼老街位于海口市龙华区中山街道,是现今海南骑楼建筑保留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街道两侧的建筑物是近百年历史的充满南洋建筑风情的骑楼,串起了海口城市变迁的历史。
骑楼建筑的形成与海口的对外开放密切相关。1684年,清康熙政府宣布废除海禁,开海贸易;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琼州(海口)被辟为通商口岸,成为海南岛对外开放的窗口。1924年,海口独立设市,海外华侨纷纷回乡投资建房,建成了一大批具有南洋风格的柱廊骑楼式建筑。
骑楼建筑既用于商用和居住,也很适合海南阳光强烈、风雨频繁的气候,有利于人们遮阳挡雨。该建筑物底层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既设计美观,又非常实用。其下廊作为人行道,既遮阳又防雨,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骑楼普遍存在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我国的海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地区。
称为“骑楼”,主要与其独特的建筑结构有关:它在一楼没有墙壁,而是采用高大柱子支撑上方建筑,形成连廊。这种结构从高处看酷似马腿,连廊则像马背,因此得名“骑楼”。这种建筑风格起源于南洋,由归国华侨所建,具有浓郁的南洋气息,多为两三层的小楼,并装饰有精细的雕花。
漫步骑楼老街,会文书局、中西书局、正昌号、裕成丰、广源兴、见外酒店(见世界、见众生)、永吉安本记、闻香阁、宝丰堂、天后宫等店铺让人目不暇接。位于博爱北路39号的“广德堂”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家名医馆,在海南岛名气很大,甚至闻名于东南亚一带。2011年,海口市人民政府将它确立为海口市第一类历史建筑。
文化传承与现代活力
五公祠和骑楼老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五公祠通过丰富的文化演出和节庆活动,吸引着各年龄层的市民游客前来参观游玩。骑楼老街则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融入了现代商业元素,成为海口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
这两处景点都体现了海口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和开放包容。它们不仅是游客打卡的文化地标,更是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文化与商业共融,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魅力。
五公祠和骑楼老街,一古一今,一中一外,共同塑造了海口的文化气质。它们不仅是海口的旅游名片,更是海南历史文化的生动诠释。无论是追溯历史,还是感受现代,这里都能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