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躁女孩背后:童年阴影如何影响她们的性格?
暴躁女孩背后:童年阴影如何影响她们的性格?
“我再也不想见到你!”16岁的小雨(化名)又一次爆发了,她愤怒地摔门而出,留下惊愕的母亲。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周都会在小雨家里上演。她的母亲痛苦地发现,原本乖巧的女儿,似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火药桶”,一点就炸。
小雨的转变,源于一段不愿提及的过去。小学五年级时,她遭遇了严重的校园欺凌:被同学孤立、辱骂,甚至在放学路上遭到围殴。虽然学校介入处理后,欺凌行为停止了,但小雨内心的伤痕却久久无法愈合。她开始变得易怒、暴躁, slightest的不满都会引发剧烈的情绪爆发。
小雨的故事,是许多女孩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她们的暴躁脾气,往往不是无缘无故的。在那些看似难以控制的愤怒背后,常常隐藏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童年阴影。
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创伤会形成内隐记忆,这些记忆平时可能意识不到,但在特定情境下会被激活,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王继堃指出,这种内隐记忆“平时你可能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它们就会被激活。”这种激活过程通常是无意识的,很难通过简单的意志力来控制。
原生家庭的暴力,是造成女孩性格暴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可能因为自身经历或教育方式不当,无意中对孩子造成了伤害。这些伤害可能表现为身体暴力,也可能是更隐蔽的情感虐待。正如王继堃副教授所说:“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父母有很多付出,但由于他们自己的局限性,有一些方法不太好,给孩子带来了伤害。”
校园欺凌则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被欺凌的经历可能导致受害者陷入长期的抑郁症、焦虑症,甚至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每一次被欺负的经历都像是一次深刻的心理创伤,让受害者无法忘记。她们可能会反复回忆那些痛苦的瞬间,对周围的声音、气味等产生过度的警觉,甚至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
面对这些深受伤害的女孩,我们该如何帮助她们走出阴霾,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
首先,家长需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对心理问题的病耻感。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时,往往倾向于认为是孩子“不听话”或“叛逆”,而忽视了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原因。广西桂林的全职妈妈半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提醒广大家长:“每个生病孩子的身后,都有一个‘生病’的家庭。”当她的女儿小酒确诊抑郁症时,她意识到:“作为母亲,要学习倾听、接纳和沟通,陪伴女儿走出内心的阴霾。”
其次,重视孩子的求助信号,及时进行专业治疗。许多心理问题如果能够及早发现并得到适当治疗,是完全可以控制和改善的。小雨的母亲在发现女儿的变化后,及时带她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并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整,小雨的情绪逐渐稳定,与家人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建立倾听、接纳和沟通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这需要家长放下自己的期待和焦虑,真正去倾听孩子的内心需求。正如半夏所说:“不太能倾听到孩子内心真实的需求,会更多的是从我的这方面去想,我希望她怎么样、我希望她成为怎么样的人,而没有想到她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最后,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营造理解包容的氛围。抑郁症患者不是矫情,也不是脆弱,他们就是生病了。这句话说来简单,对当事家庭而言却相当沉重。他们的痛,一半因为病本身,一半因为社会的刻板印象、偏见以及歧视。理解他们的前提是了解,了解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心理类疾病,认清疾病的本质、成因和对策,从接纳“心理感冒”这样的概念开始,一步步地打破刻板印象,纠正偏见,反对歧视。这既是媒体的职责,也应该成为教育的使命。
每一个暴躁的女孩背后,都有一个需要被理解和关爱的灵魂。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她们创造一个更加包容、温暖的成长环境。只有这样,这些受伤的心灵才能重新找到力量,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