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见义勇为遭误解,正当防卫还是过度防卫?
男子见义勇为遭误解,正当防卫还是过度防卫?
近日,两起见义勇为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南京,24岁的杨帆扶起醉酒摔倒的老人,却反遭老人及其家属误解。幸运的是,经过警方调查,真相大白,杨帆不仅被认定无责,还获得了南京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的专项奖励。无独有偶,在江西抚州,17岁少年孟欣轩搀扶摔倒的老人后,也遭遇了类似的误解和殴打,最终在警方的帮助下证明了清白。
正当防卫还是过度防卫?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重要权利,但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准确把握其界限,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正当防卫与过度防卫的界限往往难以把握。北京物资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张鹏指出,正当防卫的认定需要考虑多个维度:既要符合行为规范,又要满足裁判规范;既要考虑公众期待,又要平衡法益保护与行为规制的关系。具体来说,正当防卫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且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见义勇为的法律困境
尽管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法律实践中却面临诸多困境。首先是认定标准不统一。目前国家层面缺乏对见义勇为的明确界定,各地在救助义务、地域范围、行为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认定结果不一。其次是举证机制复杂。见义勇为往往发生在紧急情况下,收集证据难度大,有时甚至缺乏第三方见证,这给认定工作带来很大挑战。此外,损害补偿标准不明确、奖励优待政策不统一等问题,也影响了见义勇为者的权益保障。
法律在行动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正在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推动见义勇为相关立法工作。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法纳入立法规划,这意味着我国将首次在国家层面形成统一、专项的见义勇为法律。未来,该法将对见义勇为的概念、认定程序、举证责任、损害补偿、奖励优待等作出明确规定,为见义勇为者提供更坚实的法律保障。
共同守护社会正义
见义勇为不仅是个人的道德选择,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立法和司法实践,为见义勇为者提供坚实的法律后盾,让他们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正当防卫和见义勇为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见义勇为成为社会风尚,让每一个善良的人都能感受到法律的温暖。
正如杨帆和孟欣轩所说,尽管遭遇误解,但他们依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帮助他人。这种无私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见义勇为者撑腰,让正义之花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得更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