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普法:让法治之光照亮青少年成长之路
暑期普法:让法治之光照亮青少年成长之路
2024年暑假期间,上海全市法律援助机构以“法援护苗”行动为抓手,开展了33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参与活动达10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400余份。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假期生活,更为他们种下了法治的种子。
法治小课堂:让法律走进校园
“郑老师的讲课太有趣了,让我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虹口区曲阳爱心暑托班上,一位学生在参加完法治小课堂后的感慨。2024年8月9日,虹口区法律援助中心邀请了曾是中学老师的上海市远东律师事务所郑俊律师,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法治课。
郑律师以因上课迟到引发处罚的校规为范例,让孩子们参与规则制定和评价,随后围绕两个可能会发生在身边的侵权责任经典案例提问,孩子们踊跃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观点,现场互动氛围热烈。这样的法治小课堂,虹口区法律援助中心在暑假共开展了3期,课程内容根据区内困境儿童、街道爱心暑托班孩子量身定制。
在奉贤区,法律援助中心联合青村镇团委,在多个爱心暑托场所先后开展6场“法援进暑托·护航助成长”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专项宣传活动,以电影解析、有奖竞答、互动交流等方式,着重宣传反校园霸凌的有关内容。浦东新区法律援助中心则在各街镇暑托班开展了6场法治讲座,内容涵盖法律知识、安全教育、毒品防范等方面,通过丰富有趣、内容多元的主题讲座,切实把法律知识带到孩子们身边,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律政少年营:模拟法庭里的法治体验
“我宣布,现在开庭!”随着一声稚嫩而庄严的声音,一场由青少年主导的模拟法庭在上海市某律师事务所内正式开庭。这是2024年暑期“律政少年营”活动中的一个场景,12名来自各校的中小学生正在体验一场特别的法治之旅。
活动中,同学们换上法官、律师、法警等不同法律人职业装,体验了一番法律人的日常工作状态。为了深入体验法庭审判现场,活动特别为同学们准备了一起未成年人校园霸凌侵权案件,开展剧本杀模拟法庭。从案例分析到角色扮演,从法庭辩论到最终宣判,少年们化身成为律师、法官、公诉人等不同角色,在唇枪舌剑中体验法律的魅力,在模拟实战中提升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普陀区法律援助中心在暑假期间共开展了5场“律政少年营”活动,邀请50余组中小学生家庭参与,通过法律职业人cos体验、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寓教于乐的创新形式让青少年体验学法的乐趣,既丰富了暑假生活,也促进了青少年法治启蒙。
政府开放日:法治教育的创新实践
“法润少年 共护花开”——这是静安区法律援助中心在政府开放日当天开展的青少年暑期法治实践活动的主题。在家长陪同下,中小学生们参观了中心服务大厅和张玉霞未成年人工作室,援助律师张玉霞介绍了法律援助相关知识和工作室的职能作用,陪同大家进行沙盘游戏互动,并开展了法治小课堂。
松江区法律援助中心结合政府开放日举办“援松松2周年智慧探秘之旅”活动,邀请100多位未成年人参加。同时设立未成年人“法援护苗”专项窗口,安排专业素养强、办案经验丰富、熟悉未成年案件的护“未”律师解疑释惑,制作并发放书签式“法援护苗”联系卡,持续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宣传等相关服务。
法治教育的成效与挑战
在东交民巷小学,五年级学生丁灏的变化令人欣喜。从曾经的调皮大王到如今的普法小明星,法治教育在他身上展现了惊人的力量。在参加法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丁灏也变得懂事成熟。“以前我特别调皮,现在懂得了生活中处处有规则,事事应守法,没人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此外,丁灏还学会了用法治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前遇事从来不会往法律方面想,比如遇到同学损坏学校的消防设施,不知道该怎么劝阻,现在我会告诉他们这属于学校设施,按照法律规定,破坏需要赔偿。”
然而,法治教育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师资短缺、教材匮乏等问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学校。东交民巷小学校长王文利回忆,学校2015年开始推进法治教育时,就面临教师专业知识缺乏,很难找到适合的相关读本等问题。后来,东交民巷小学在最高人民法院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制作校本课程和编写特色读本,至今已录制视频课程300多节,出版法治教育读本《在法治的天空下》。“读本中的故事都源于我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图文均由学校教师创作,孩子们可以找到自己和身边同学的影子,这使得法律知识有温度,不遥远。同时,视频课程和读本的创作过程也是老师学习法律知识、锻炼教学能力的过程。”
暑期青少年普法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更为他们种下了法治的种子。通过法治小课堂、律政少年营、政府开放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体验法治精神。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青少年的法治意识,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法治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