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入非遗名录7年,巫山三峡皮影戏如何突破传承困境
列入非遗名录7年,巫山三峡皮影戏如何突破传承困境
巫山三峡皮影戏,这门承载着千年历史的艺术瑰宝,如今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双重挑战。作为巫山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峡皮影戏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娱乐形式,更凝结着长江流域上古巫文化的精髓,是研究三峡地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历史渊源:从巫文化到皮影艺术
巫山三峡皮影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与巫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巫文化作为长江流域上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宗教仪式和艺术表现形式影响深远。皮影戏最初可能就是作为一种宗教仪式的延伸,逐渐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
三峡皮影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巫文化的诸多元素。例如,皮影戏中的唱腔、音乐和表演形式,都与巫文化中的祭祀仪式有着相似之处。皮影戏艺人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技艺,这与巫文化的传承方式如出一辙。可以说,巫山三峡皮影戏是巫文化的延续和创新,是长江流域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
艺术特色:巴东腔调里的三峡风情
巫山三峡皮影戏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独特的唱腔和音乐。它以巴东堂戏的“小筒子”唱腔为主,包括南路、北路的多种曲牌,如“导板”“一字”“二流”等。这些唱腔融合了三峡地区的山歌小调、薅草锣鼓等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皮影戏的表演以巴东方言为主,对白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演出班子一般由四人组成,职责分工明确:负责举“皮影子”的艺人被称为“拦门”,负责音乐伴奏的艺人分为“文场”和“武场”,分别使用京胡、二胡、唢呐等乐器和锣、梆子、边鼓等打击乐器。皮影艺人还需要根据剧情参与对白、说唱和主唱,展现了其全面的艺术才能。
皮影戏的“皮影子”多用牛皮制作,由皮影艺人手工刻制而成。早期的皮影戏以黑白为主,后来随着工艺的进步,彩色皮影也逐渐普及。皮影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生、旦、净、丑角色神形兼备,展现了精湛的制作工艺。
非遗保护:传承人的坚守与政策支持
2016年,巫山三峡皮影戏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为它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田楚龙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皮影戏的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田广明的技艺,还系统整理了200余折皮影戏“杠子”,其中较完整的剧目有60余折。
田楚龙的表演风格独特,能一人同时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灵活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和唱腔。他的唱腔独特,中气十足,音色饱满浑厚,能根据剧情起伏巧妙把握情绪和强弱,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他还注重剧本的收集整理,在民间流传的“李有海版”手写剧本基础上,系统整理了大量剧目,为皮影戏的传承留下了宝贵资料。
传承困境与未来发展
尽管有了非遗保护政策的支持,巫山三峡皮影戏仍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困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艺术形式受到冲击,年轻一代对皮影戏的兴趣逐渐减弱。演出市场萎缩,皮影戏艺人的收入不稳定,也影响了传承的积极性。
要让这门古老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应加强非遗保护政策的落实,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演出平台;另一方面,要创新传承方式,将皮影戏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培养年轻一代的兴趣。同时,还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将皮影戏的表演和制作工艺记录下来,为后世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巫山三峡皮影戏不仅是三峡地区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更蕴含着巴东儿女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它凝聚了多元的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元素,具有永恒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和传承这门艺术,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