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昆山反杀案到赵宇案:正当防卫背后的法治精神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44:1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昆山反杀案到赵宇案:正当防卫背后的法治精神

2018年8月27日晚,江苏昆山,于海明骑电动车与宝马车主刘海龙发生争执。刘海龙持刀砍向于海明,刀具掉落被于海明捡起反击,致刘海龙死亡。这起看似普通的刑事案件,却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警方最终认定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这一判决不仅为于海明洗清了"杀人犯"的罪名,更成为了中国法治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例。

无独有偶,2018年12月26日,在福州,一名叫赵宇的年轻人在听到楼下有人呼救后,下楼制止一起正在进行的侵害行为时,将侵害者打伤。赵宇最初被刑拘,后经检察机关纠正,认定其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这两个案件,一个发生在街头,一个发生在小区,却都折射出中国法治进步的光芒。

这两个案件背后,蕴含着一个深刻的法治理念——"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一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学者贝尔纳的论述。贝尔纳在探讨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时提出,紧急避险是"正"与"正"的对立,而正当防卫则是"正"与"不正"的对立。因此,在正当防卫中,"正"(法)必须与"不正"(不法)进行斗争,不能向不法侵害让步。

这一理念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康德主张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受到绝对的保护,因此,针对正当权利的紧急避险就侵害了他人的权利,因而是违法的,只是可以阻却责任;正当防卫针对的是不法侵害,所以,康德认可严厉的正当防卫。黑格尔则认为,国家是绝对的理性的存在,犯罪是对法的否定,是绝对无效的不法;刑罚是对否定之否定,是对法的恢复。黑格尔学派基于黑格尔的刑罚观展开正当防卫论,形成了"正"不受"不正"侵害的观念。

在中国,这一理念得到了司法实践的充分认可。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225号——江某某正当防卫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江某某是一名14周岁的初中生,因拒绝向同学胡某买烟赔礼道歉而遭到霸凌。在遭受多名学生霸凌时,江某某携带折叠刀被迫前往现场,在被15人围殴时持刀反击,造成两人重伤、一人轻微伤。法院最终认定江某某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这一判决充分体现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正如最高检在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不仅是对正当防卫制度的重申,更是对社会正义的有力维护。它告诉人们,在面对不法侵害时,法律支持公民挺身而出,保护自己和他人,而不是退缩和逃避。

这一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为司法机关提供了明确的裁判指引,更为广大公民提供了行为指南。它鼓励人们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勇于挺身而出,保护自己和他人;它告诉人们,法律是站在正义一方的,不会让好人吃亏;它更向社会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邪不压正,正义永远不会向邪恶低头。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并不意味着可以滥用暴力,更不意味着可以以暴制暴。正当防卫有其严格的适用条件,必须在必要限度内进行。正如最高检在指导案例中所强调的,"对于防卫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应当立足防卫时的具体情境,从同年龄段未成年人一般认知的角度,综合学生霸凌中不法侵害的性质、手段、强度、危害后果和防卫的时机、手段、强度、损害后果等情节,考虑双方力量对比,作出合理判断。"

在当今社会,"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它不仅是一种法律原则,更是一种价值导向,一种社会共识。它激励着每一个公民在面对不法侵害时,敢于挺身而出,维护正义;它也提醒着每一个公民,在行使正当防卫权利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的界限,确保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正如电影《第二十条》所展现的那样,正当防卫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它不仅关乎个人的权利保护,更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法治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了解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既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

昆山反杀案和赵宇案,以及最高检发布的指导案例,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一个清晰的信号:在法治社会中,正义永远不会向邪恶低头,法律永远站在正义的一方。"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这不仅是法律的庄严宣告,更是每个公民应有的信念。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