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南侨机工到《黄河大合唱》:华侨华人抗战纪实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20:3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南侨机工到《黄河大合唱》:华侨华人抗战纪实

在中华民族独立和复兴的道路上,无数英雄人物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其中,陈嘉庚、叶剑英和冼星海三位华侨,以不同的方式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做出了卓越贡献。

01

陈嘉庚与南侨机工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妄图侵占中国之心昭然若揭,激起了中华儿女誓死保卫国家的斗志,广大的海外华侨,同仇敌忾挥戈上阵。

那时,日军几乎控制了中国沿海、炸毁铁路,中国战区急需的军用、生产、生活物资都无法从海上输入,只能靠西南内陆。这时,整个亚洲战场的目光都十分关注西南边境的滇缅公路——这条“中华民族抗战的生命线”。

1939年1月,由20万老弱妇孺手拉肩扛共同参与的滇缅公路终于全线开通,但国内却征募不到足够的司机和维修工。

关键时刻,国内决定向海外侨胞求助,西南运输总处致函陈嘉庚,寻求支援。自抗日战争爆发,陈嘉庚便四处奔走,团结南洋广大华侨筹赈救亡。1938年,他在新加坡组织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大会宣言中郑重承诺:“前方炮火之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

为解国内燃眉之急,1939年2月7日,陈嘉庚以南侨总会主席身份紧急发布第六号通告,征募南洋汽车维修和驾驶人员回国服务。

陈嘉庚的号召,得到了南洋各地的侨胞们的积极响应。

2月至9月间,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3200余名华侨分9批3条路线回到国内。他们中,既有专业驾驶员,也有各行各业的精英,甚至还有为了抗日而隐瞒性别的勇敢女性。

白雪娇,25岁,福建安溪籍,马来西亚华侨。她给父母留下一封信,就此告别。

她在信中说,“以有用之躯,在有用之日,尤其是在祖国危难的时刻,正是青年奋发效力的时机……虽然我的力简直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能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

心中的嘹亮战歌

蜿蜒盘桓得像一把“梳子”的滇缅公路全程1146公里,穿过了中国最坚硬的山区,跨越了中国最湍急的河流,海拔落差达2500米,沿途密布悬崖、峭壁、陡坡、急弯、深谷。加上突击建成的滇缅公路路基不稳、坑洼不平,道路宽不过两丈,窄的只容一车。遇到雨天更是崎岖难行,塌方险情都是常事。

翻车是要命的,翻查机工殉职事故原因,“翻车”二字时不时就会出现。生病是要命的,恶劣环境下极易患病。当时的中国连战壕里都缺医少药,每天都有机工因病死亡。敌人的空袭也是要命的,但空袭炸断了桥,要的就不只是机工的命。为了运送物资不中断,就地冒险抢修桥梁道路比他们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1941年1月,经过14次空袭,日军彻底炸断澜沧江上的昌淦桥(旧称功果桥)。他们得意地宣称,滇缅公路将有3个月无法通车。

机工王亚六和当地民众一起用几百只空油桶扎成浮船,上面铺木板,船两头用钢丝绳拉到滑轮上,两岸汽车轮流对拉钢丝绳,把两岸汽车送过江,仅用10个小时就实现通车。

就这样,你炸你的,我饿着、守着,顶着生命危险也要修好。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滇缅公路每日运输的军需物资竟然保持着超300吨的惊人数量。美国工程师大为惊叹地称赞“这些华侨真了不起!”

南侨机工确实了不起。不知有多少机工含泪埋葬了刚刚还一起笑闹的同伴,转头就发动车子扎进茫茫夜色里。

西南运输处第十三大队分队长符气簪原是新加坡的育英中学教员,在一次带车队抢运抗战物资时,由于道路不平,视线不清,车辆在转弯时发生侧翻,卡在树上,七天后被找到时已遇难身亡。他的哥哥此前已经在抗战中献出了生命。

追悼会上,他73岁的父亲符振弟悲愤交集,大声呼喊:“余生二子,俱为国牺牲,余希望各位侨胞应以国家为重,为抗日救亡而努力工作,出钱出力,打倒日寇,打倒汉奸汪精卫,争取民族的自由……”

据统计,在1939年到1942年,滇缅公路运送军需物资50万吨、汽车1.5万余辆以及不计其数的各类民用物资……

敌人的炮火轰鸣吧,南侨机工心中的战歌更嘹亮!

嘉庚先生的牵挂

1942年,缅甸仰光沦陷。5月,为阻止日军东进,中国军队只能自炸惠通桥,滇缅公路就此中断,致使数百名南侨机工、近千辆汽车及数万名缅甸华侨难民未及过桥,被阻于怒江天险。

被迫落入沦陷区的南侨机工有的冒险渡过怒江,有的上山与同盟军组成游击队继续抗日,还有许多惨遭日军杀害。公路中断,汽车运输停止,南侨机工从报国赤子转瞬变成无业游民,衣食无着。即使这样,他们也仍然一边寻找生活出路,一边寻找抗日救国的机会。

自南洋失守,陈嘉庚就难以与国内保持联系,更成为日军通缉追杀的主要目标。避难期间,他不顾个人安危于1943年4月动笔撰写《南侨回忆录》,记录下南洋华侨为襄助祖国抗战而作出的巨大贡献。

他的得力助手、闽籍侨领侯西反接棒成立华侨互助会,四处募捐,资助流落在外的南洋机工。他给友人写了一封信:“望就近多多照料,因此种专业技术人才,乃系国家命脉之血轮。”

抗战胜利后,陈嘉庚专程为南侨机工事宜致函国民政府,敦促其为南侨机工南返提供必要的帮助。在陈嘉庚、潘国渠、庄明理等闽籍侨领的努力和各方支持下,1946年,南侨机工与眷属共千人分三批得以返回东南亚。

当年,3000多名南侨机工分9批回到祖国,加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当中,最后返回南洋的只有三分之一。超过三分之一、足有1000多名的南侨机工永远长眠在滇缅边境上,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上,平均每公里牺牲一人,牺牲时平均年龄不到23岁。

陈嘉庚从始至终牵挂着他们。1955年,他到云南、贵州视察时,还专程看望了留在祖国的南侨机工。后来,他的侄儿陈共存、孙子陈立人等继承陈嘉庚遗志,也多次前往云南、贵州、四川、海南看望慰问南侨机工。

“我们是响应南侨总会陈嘉庚先生的号召回国参加抗日战争的”,见面时,许多机工老人骄傲地回忆往昔的壮志豪情。不少机工家庭还一直留着陈嘉庚当年亲笔签署的回国服务介绍函。

2022年10月29日上午8时零4分,最后一位南侨机工蒋印生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时间的大河无情地奔流着,但往事不能如烟!我们一定会永远记住!

02

叶剑英的革命生涯

叶剑英元帅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独立和复兴不懈奋斗的一生。他参与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卓越功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

03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1939年,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首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的合唱作品在延安的窑洞里诞生了,它就是传唱至今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以其雄浑壮丽的音乐和激荡人心的歌词,鼓舞着无数中华儿女英勇抗战,成为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而它的创作者,也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

《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是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39年春天,他随抗日部队行军至黄河岸边,目睹了黄河的雄伟气势和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场景,深感震撼。他将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融入了诗歌《黄河颂》的创作中。

随后,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在偶然的机会下看到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篇,被深深打动。他以惊人的创作速度,在简陋的窑洞里,仅用五天时间就完成了这部气势磅礴的合唱作品。

《黄河大合唱》共分为八个乐章,以黄河为背景,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从《黄河船夫曲》的悲愤抗争,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丽豪迈,再到《保卫黄河》的坚定决心,每个乐章都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鼓舞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而英勇奋斗。

《黄河大合唱》不仅是音乐作品,更是一面精神旗帜。它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用音乐的力量凝聚了人心,激发了斗志,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使在和平年代,这部作品依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激励着我们不忘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黄河大合唱》的影响力

《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开创了大型声乐套曲的先河,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元素和西方音乐技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也为后来的中国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此外,《黄河大合唱》还对中国音乐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作品通俗易懂,旋律优美,易于传唱,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传,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许多人通过这首作品,了解了中国近代的历史,激发了爱国热情,也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时至今日,《黄河大合唱》依然是音乐舞台上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位华侨英雄,以不同的方式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事迹,展现了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无私奉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进步而不懈奋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