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东方感染病-肝病会议:徐小元教授详解肝硬化腹水新疗法
第六届东方感染病-肝病会议:徐小元教授详解肝硬化腹水新疗法
在第六届东方感染病-肝病会议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徐小元教授对《肝硬化腹水诊疗指南(2023)》进行了详细解读,分享了肝硬化腹水的最新治疗方案和临床实践建议。本文将围绕徐小元教授的报告,结合最新研究进展,为读者介绍肝硬化腹水的诊疗新知。
肝硬化腹水:一个不容忽视的临床难题
腹水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肝硬化自然病程中疾病进展的重要标志。一旦出现腹水,患者的1年病死率约为20%,5年病死率更是高达44%。因此,腹水的防治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肝硬化腹水的形成机制与分期
肝硬化腹水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通常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门静脉高压是腹水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始动因素。此外,低蛋白血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失衡、淋巴液回流受阻及肠道菌群移位等也在腹水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分期方面,我国将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失代偿期、再代偿期和/或肝硬化逆转。而国外则采用“5+1期”分期法,其中代偿期分为1-2期,失代偿期分为3-5期,晚期为6期。这种分期方法有助于更精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诊断与评估:精准治疗的前提
对于新出现的腹水和2、3级以上腹水患者,应进行腹腔穿刺和腹水常规检查,包括腹水细胞计数、分类、总蛋白、白蛋白等指标的检测。同时,需在腹腔穿刺当日检测血清白蛋白,计算SAAG(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11g/L提示为门静脉高压性腹水。
在疑似腹腔感染时,必须在使用抗菌药物前留取标本,使用血培养瓶进行腹水细菌、厌氧菌和/或真菌培养。操作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床旁取得腹水后应立即注入血培养瓶10~20ml,并及时送检。
治疗方案:从药物到手术的综合策略
药物治疗:利尿剂的合理使用
利尿剂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一线药物。其中,螺内酯和呋塞米是最常用的组合。螺内酯起始剂量为4080mg/d,35天递增40mg/d,常规剂量上限为100mg/d,最大剂量可达400mg/d。呋塞米的起始剂量为2040mg/d,35天递增40mg/d,常规剂量上限为80mg/d,最大剂量为160mg/d。
托伐普坦是治疗肝硬化腹水,特别是伴低钠血症的有效排水药物。起始剂量为7.5~15mg/d,最低剂量3.75mg/d,最大剂量可达60mg/d。使用时需根据血钠水平调整剂量,避免血钠升高过快。
腹腔穿刺放液:安全有效的减压手段
对于大量腹水导致呼吸困难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腹腔穿刺放液。每次放液量可达到4000~5000ml,同时需补充人血白蛋白,剂量为每1000ml腹水补充4g。
顽固型腹水的治疗:多管齐下的综合策略
顽固型腹水的诊断标准包括:传统利尿药物(螺内酯160mg/d、呋塞米80mg/d)治疗超过1周无应答;出现难以控制的利尿药物相关并发症或不良反应;排除恶性腹水及窦前性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腹水。
对于顽固型腹水患者,可采用三联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利尿药物、人血白蛋白及血管活性药物。大量放腹水(4000~5000ml·次-1·d-1)联合人血白蛋白(1000ml腹水补充4g)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对于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有条件且无禁忌证时可优先考虑TIPS(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可谨慎考虑长期腹腔放置引流管放腹水。值得注意的是,顽固型腹水患者应优先列入肝移植等待名单。
最新研究进展:白蛋白的新角色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团队在2024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年会上报告了关于白蛋白在肝硬化腹水治疗中的最新研究。研究发现,白蛋白结合能力(ABiC)在预测肝硬化急性失代偿(AD)和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1年死亡率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有望成为替代传统血清白蛋白翻译后修饰评估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此外,研究还发现静脉输注白蛋白可以改善肝硬化AD患者的临床结局。在一项包含619名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中,高剂量白蛋白输注(>1.5 g/kg/周)与较低的28天死亡率和医院获得性感染风险相关。
临床实践建议
- 肝硬化腹水患者应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摄入量不超过2g。
- 在使用利尿剂时需密切监测电解质平衡,预防低钾血症和低钠血症。
- 对于顽固型腹水患者,应及早考虑TIPS或肝移植。
-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
- 中医中药如安络化纤丸、扶正化瘀胶囊和复方鳖甲软肝片等,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帮助改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促进病情稳定或逆转。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必要的手术干预以及科学的临床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