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忽喜忽悲?警惕,这可能是躁郁症!比抑郁症更可怕,很多人却不了解它!
情绪忽喜忽悲?警惕,这可能是躁郁症!比抑郁症更可怕,很多人却不了解它!
躁郁症,这个听起来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与我们常见的抑郁症有何不同?为什么说它比抑郁症更可怕?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一复杂的精神疾病,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躁郁症,以及如何应对和治疗。
"瞬息之间,天堂与地狱交替上演,正是躁郁症的真实写照。
这一病症,其名称直观揭示了其内在的双面性——躁狂与抑郁的交织。
在医学与心理学领域,它更常被严谨地称为双相情感障碍或双相障碍,以强调其情绪状态的极端波动。
与抑郁症的持续内心阴霾不同,也异于躁狂症的无尽亢奋与焦躁,躁郁症患者仿佛置身于情感的过山车上,经历着从云端跌落至深渊的瞬息万变。"
在躁郁发作之时,思维与情感都轻盈飘忽,以上帝视角审视着一切,内心不由自主地涌动起一股豪情壮志。
而当抑郁笼罩心头,世界瞬间失去了色彩,甚至不禁悲叹:“我究竟是怎么了?仿佛一切都失去了意义,自己不过是个无用的存在,仿佛废物一般。”
根据2019年中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最新数据,我国双相情感障碍(即躁郁症)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目前患病人数已庞大至约840万之众。
躁郁症在特定年龄段尤为高发,尤其是青少年(15-19岁)和成年早期(25-29岁)这两个阶段,这提示需特别这年龄段人群的心理健康,及时识别并干预躁郁症的风险因素。
躁郁症以其独特的双极性特征著称,即狂躁发作与抑郁发作交替出现。
在躁狂阶段,患者经历一系列显著变化:
- 心境高涨:情绪极度兴奋,同时伴随着易激惹性,即便在高涨的情绪中也容易被小事激怒。
- 思维奔逸:思维活动异常活跃,思绪跳跃迅速,常超越语言表达的速度,能迅速在多个话题间灵活切换。
- 活动性增强:表现为言语增多,语速加快,且内容常带有夸张色彩,展现出极强的健谈欲。
- 自尊过度膨胀及冲动行为:自我评价过高,甚至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可能因冲动而做出不计后果的行为。
- 睡眠需求减少:精力充沛,能在长时间内保持高效工作状态而不感疲惫,对睡眠的需求显著降低或完全不需要。
而抑郁发作则截然相反,患者深陷于:
- 深重的情绪低落:情绪从轻微的不悦逐渐发展为严重的绝望,甚至可能产生自杀念头或行为。
- 认知功能受损: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学习、工作效率,使人感到力不从心。
- 行为抑制:丧失兴趣和动力,日常活动减少,社交回避,倾向于独处,远离人群。
- 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或过度嗜睡,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 食欲变化: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暴饮暴食或异常增加等情况,与情绪状态密切相关。
- 躯体不适:常伴随多种功能性疼痛,如恶心、口干、头痛或肌肉关节疼痛等,无明确器质性病变。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躁郁症具有高度的遗传性,遗传率可高达80%。专家指出,若父母中有一方患有躁郁症,其子女患病的风险将比普通人高出10倍,强调了遗传在躁郁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躁郁症与抑郁症在本质上是有所区别的两种心理疾病。
抑郁症,顾名思义,其核心特征在于单纯的抑郁发作,即患者长期或反复经历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快感缺失等抑郁症状,且在其病史中并未出现躁狂症状。
相比之下,躁郁症则展现出更为复杂的情感波动,它不仅仅包含抑郁症状,还伴随着躁狂症状的出现。
在躁狂期,患者可能表现出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特征;而在抑郁期,则又陷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活动减少等状态。
躁郁症的病因探索揭示了其复杂多样的发病机制,目前主要聚焦于三大方面:
- 遗传因素:躁郁症在家族中的发病年龄呈现出逐代提前的趋势,且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能随之逐代加剧,这进一步强化了遗传因素在躁郁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 生物因素:神经影像学的研究为理解躁郁症的生物基础提供了重要线索。神经免疫功能的紊乱、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障碍,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常变化,都被认为是可能触发躁郁症的关键因素。
- 心理社会因素:长期的应激事件、不良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紧张等,都可能成为躁郁症发作的诱因。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进而加剧了神经生物学的异常变化,最终导致了躁郁症的发生和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躁郁症患者的家人和朋友都能成为他们坚实的后盾,反而有时无意间成为了疾病困扰的加剧者。
这种对疾病本质的无视与对病情严重性的低估,不仅让患者倍感孤独与无助,更可能加剧其心理负担,使他们在与病魔的斗争中更加举步维艰。
提高公众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认知,促进家人朋友间的理解与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之路至关重要。
目前,躁郁症的临床治疗策略主要侧重于药物治疗,它作为最直接且有力的手段,旨在有效缓解抑郁症状。
在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时,结合心理治疗作为辅助手段,旨在解决内心深处的冲突,提升个体的认知能力,从而全面促进康复。
以下是几点关键的生活管理建议,有助于躁郁症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
- 自我情绪监测:认识到躁狂或抑郁发作前的预警信号至关重要。这些信号可能包括睡眠模式、食欲以及日常行为的变化。一旦发现这些迹象,应及时警觉并采取相应措施。
- 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充足睡眠以及定期的身体活动,都是维护身心健康不可或缺的基础。同时,尝试放松技巧如正念冥想,以及培养兴趣爱好和参与社交活动,都能有效缓解压力,提升生活质量。
- 重视社会支持:与有相似经历的人建立联系,可以为你提供一个理解、共鸣和支持的环境。分享你的情绪、感受和想法,不仅能够减轻心理负担,还能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启发和帮助。
愿每位躁郁症患者都能找到穿透黑暗的光芒,愿爱与关怀如同温暖的阳光,紧紧包围着每一个在痛苦中挣扎的灵魂,引领他们走向康复与希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