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攻克天麻种植“缩菌”难题,亩产突破4384公斤
昆明理工大学攻克天麻种植“缩菌”难题,亩产突破4384公斤
近日,昆明理工大学天麻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应用测产会在昭通市彝良县小草坝镇示范基地举行,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采用徐天瑞教授团队研发的新技术后,天麻亩产达到4384公斤,按当前市场价格计算,亩产值超过30万元。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天麻种植的“缩菌”难题,更为昭通天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创新技术破解“缩菌”难题
天麻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具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等功效,广泛应用于临床和保健领域。然而,天麻种植一直面临一个重大难题——“缩菌”问题。天麻与蜜环菌共生,依赖蜜环菌提供营养,但蜜环菌生长不良会导致天麻产量和质量下降,严重制约了天麻产业的发展。
昆明理工大学徐天瑞教授团队针对这一难题,创新研发了天麻“两菌”高密度发酵液体接种模式和菌袋种植新技术。通过高密度发酵液体接种,确保蜜环菌的活性和数量,同时采用菌袋预培植技术,为天麻生长提供稳定的营养环境。这一突破性技术有效解决了“缩菌”问题,为天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显著提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彝良县小草坝镇示范基地,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令人瞩目的成效。经专家现场测产,示范基地310余亩天麻平均亩产达到4384公斤,其中特级和一级天麻占比高达60%。更令人振奋的是,该基地天麻的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含量合计达到0.45%,远超《中国药典》规定的0.25%标准。
经济效益方面,按照当前市场价格70元/公斤计算,亩产值突破30万元,大幅提升了种植户的经济收益。同时,新技术采用本地果树、杂木修枝废料等菌材替代技术,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节约木材50%,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体现了更高的生态价值。
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
这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的背后,是昆明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的辛勤付出和持续创新。作为云南省“双一流”重大专项“聚焦大健康产品开发的云南天麻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已发表8篇SCI研究论文,出版《天麻药理学》专著,并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徐天瑞教授团队不仅在栽培技术上取得突破,还深入研究了天麻的药理作用,揭示了天麻素、巴利森苷等活性成分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靶点,为天麻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目前,团队已开发出针对改善失眠、增肌减脂、降低尿酸等功能的4款天麻功能食品,进入中试生产阶段。
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昭通市彝良县小草坝镇作为云南省重要的天麻种植基地,正在积极推进省级天麻种业基地建设。基地规划智能玻璃大棚2534.4平方米,将配备物联网自动控制系统、自动灌溉系统等现代化设施,进一步提升天麻育种和种植水平。
昆明理工大学天麻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为昭通天麻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为全国天麻种植业树立了标杆。这一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必将推动天麻产业向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大健康产业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