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不过寿”:古代中国人如何看待长寿
“四人不过寿”:古代中国人如何看待长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四人不过寿”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这四个年龄节点究竟有何讲究?它们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本文将为您一一解读。
60岁不过寿
即父母健在的情况下,不到60岁不宜过寿。
要说到60岁为何如此重要,我们需要回溯干支纪年法。这种纪年方法将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循环使用,60年为一个甲子,甲子寓意轮回完成了一个生命循环。
所以古人视60岁为人生的一个大关,只有跨过60岁这一坎,才算真正步入老年。如果不满60岁就擅自过寿,会被视为不祥之兆,预示着自己不长命。
曾有一个村里的李奶奶,57岁时就开始办寿宴,引来邻里非议。后来李奶奶才知道有这种传统忌讳,赶紧改正了错误。
其实,不仅60岁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年龄节点,中国古代对人生其他年龄段也有独特的称呼。
比如,61岁到69岁之间被称为“花甲”。70岁至79岁则称为“古稀之年”。再往后,80岁便是“朝杖之年”,90岁为“鲐背之年”,100岁即是“期颐之年”,这些名称蕴含了中国人对长者的崇敬与祝福。
不仅年龄段有讲究,一些特定年纪也寄寓着美好祝愿。像88岁称为“米寿”,取“米”字形似“八”的谐音,预示长寿之后再添八十。
99岁则称为“白寿”,其中“白”与“百”谐音,期盼老人平安跨入百岁,这种以谐音寻找吉利数字的文化习惯可谓灵巧独特。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孔子和孟子,古代中国两位伟大思想家,他们的一生与“七十三、八十四”这两个数字相关联。
孔子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芝罘(今山东曲阜),其年正值中国历法农历的狗年。孔子一生著作等身,创建儒家学说,提倡仁义礼智信,开设私塾,教育弟子三千。
公元前479年,孔子在鲁国去世,享年73岁,其年也正是农历狗年。可以说,孔子一生从狗年开始,至狗年终结。
孟子继承孔子学说,提出“人性本善”论。他于公元前372年出生于赵国(今河北省境内),其年为农历鸡年。
孟子于公元前289年在赵国去世,享年84岁。其年为农历猴年。孟子比孔子长寿11岁,但也没能活过85岁大寿。
由此,“七十三、八十四”在民间被视为难以跨越的坎,成为一个迷信。
然而,这种说法忽视了时代变迁。在古代,由于医疗落后,平均寿命很低。仅仅活到70岁就被视为高龄长寿。
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平均寿命也在稳步增长。现在不少老人都能活过“七十三、八十四”这个坎,许多百岁老人也屡见不鲜。
我们应树立科学的长寿观,摒弃传统偏见。合理膳食、适当运动,都可以帮助我们健康长寿。无论几岁,我们都要保持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心态,享受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
长寿是一种福祉,但决不应成为一种束缚。一些老年人因传统观念的局限,不敢公开真实年龄,生怕被说“快到头了”,这种顾忌是不必要的。
“过九不过十”
中华民族自古便有“过九不过十”的寿庆习俗,它源自中国古代对数字、阴阳的文化认知。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这个寿俗的由来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第一,这一寿俗体现了中国古代对数字的文化理解。在古代汉字文化中,数字“九”象征着极致和美满,它是单位数中最大的阳数。
而“十”作为新一轮计数的起点,代表着未知的变数。所以男性在年满六十、七十、八十等“九”字当头的年纪时举办寿宴,被视为美满和吉祥,而提前在十年如六十、七十过寿,则被认为有招致不测之虞。
第二,这一寿俗还体现了阴阳文化对两性的不同看法。按照阴阳说,男性属阳,女性属阴。最大的阳数是九,所以男性以九为寿而避开十。
反之,女性以十为寿而避开九。这源自阴阳学说对数字的文化解释,也体现了古人认为两性有别的观念。
第三,这一寿俗在民间还流传着动人的传说,成为古代尊重寿数天命的一个教诲故事。张果老救助王儿,重新获得九十九年寿命的美丽传说,蕴含了中国古代重视孝道和人伦关系的价值理念。
最后,这一寿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今日仍有其现实意义。孝思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即便古老寿俗来源于迷信,但其中蕴含的关爱长辈、祈福长寿的意义,今日仍然可贵。
家有父母,不可操心过早庆寿
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宜操办过于隆重的庆寿活动,这在古代被视为大不敬孝之举。当然,过生日这类小规模的庆祝还是可以的。
随着时代发展,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家中长辈还健在时,晚辈就可以举行寿宴。
因为在古人看来,父母还在世时子女过寿,等于在催父母去死极不孝顺。这破坏了长幼有序的伦理关系,让父母在儿女面前失去尊严。
即便儿女已八九十高龄,只要父母还在,在老祖宗心中也仍是“孩子”的身份,不可擅自过寿。
过早过寿会让家中长辈心生嫌隙,他们还健在,却眼看晚辈庆寿更长久,心里必定五味杂陈,这对一个老人的自信心和心理健康都有不良影响。
在重视传统伦理的古代社会,子女过早过寿会被视为不孝、不顺之举,让父母在亲朋好友面前难堪。家族的声誉也会因此受损,子孙后代亦难免受其影响。
所以父母健在时,即便儿女已高龄,也要以父母为重,不可操办过于隆重的庆寿仪式。要以孝思为先,让父母安享晚年。等到父母先行离世,子女方可举行自己的寿宴,继承福寿。
这种忌讳过早庆寿的观念,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家族伦理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父母仍健在时,子女过于隆重地庆祝自己的寿辰,被视为僭越、不敬的行为。
所以,当代子女在父母健在时,不必刻意避讳过寿。但也还是应该注意方式方法,不要让庆寿之举过于张扬炫耀,引起长辈的误会或怨言。体恤父母感受,让其老有所养,晚年焕发第二春,也是当代人应秉持的孝道精神。
祝寿礼俗
早在 5000 多年前,中国先民就提出“五福”理念,其中把“寿”排在首位。这说明古人重视长命百岁,希望健康长寿。在甲骨文和青铜器出现的“寿”字,也显示出古人对老年生命的崇敬。
《尚书》继承五福观念,把“考终命”作为人生归宿,反映出末世安稳被视为人生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崇尚孝道是核心价值观。每逢父母长辈生日,子女都要精心准备祝寿礼,以表达对长者的敬重和祝福。一些地方形成了独特的民俗,如杭州在长辈六十大寿前一天要烹煮六十六块精猪肉祭祀,象征“福寿双全”。
中国的祝寿礼丰富多彩,使用各种象征长命的寿物,如桃子代表长生不老,面条象征长长久久。在一些地方,生日前夕女儿主持“暖寿”,生辰当天儿子主持“正寿”。
寿礼用品和菜肴都注重“寿”字,蕴含美好寓意。一些地方按虚岁计算,允许提前过生日,展现了对长者的体谅和尊重。
长寿传说
传说中最具代表性的长寿神仙当属王母娘娘,她被描绘为统辖西方净土,掌管着长生不老药的神女。据说王母娘娘活到了三千多岁,因此在民间流传着“福如瑶母三千岁”的祝福语。
另据《山海经》记载,王母娘娘居住在瑶池之中,她每到青丘节时,就召集群仙赴宴,其中有许多仙人就是因食用她所献的蟠桃而得到长生。
道教中也有许多长寿的神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彭祖,他因创立了养生保健的方法而闻名。彭祖活到八百多岁,民间祝寿语中常说“寿比彭祖八百春”。
彭祖创造了“引气吐故”、“导引按摩”等养生术,并编撰《彭祖急就篇》流传后世。此外,麻姑是深受民众喜爱的女寿星,相传她活了一千年,见证了东海变成桑田三次。民间还流传麻姑能驱邪除疾病的传说,她被视为吉祥的长寿星。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长寿被视为国家安宁的象征。每逢皇帝诞辰,朝廷都要隆重庆祝“万寿节”。清朝庆祝皇帝寿辰最为盛大,如康熙六十大寿,京城张灯结彩,民众沿途跪迎圣驾,三日夜不绝于耳的鞭炮声中,康熙带领皇子前往畅春园设宴款待耆老。
乾隆八十大寿更是铺张浪费,朝贡的琳琅满目寿礼填满殿堂,群臣磕头请寿,戏班表演祝寿剧,以示普天同庆。
除皇室外,清代民间也流行为长辈过寿。在寿辰这天,子孙会前来祝寿,敬献寿桃、寿饼等寿礼。
环环相扣的祝寿仪式,反映出中华民族崇尚长者、敬老尊贤的美德。平民百姓过寿也会邀请亲朋好友来家中吃寿面,感谢他们的祝福。
中国民间也流传许多与长寿相关的趣闻传说,如明代的刘伯温就是一个典型的“不老传奇”,相传他食用金丹成仙,活了三百多岁。
一次刘伯温化缘一木匠,那木匠原本受雇建造他的坟墓,后来亲眼见证他飞升成仙的全过程,这种镌刻在民间集体记忆中的故事,也体现了中国人对长生不老的向往。
这几种说法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今天已经不完全适用了,其实过不过寿并不是最重要的,一个健康的身体、保持良好的心情,这对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