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科考揭秘高原生态保护:过去15年生态系统整体趋好
第二次青藏科考揭秘高原生态保护:过去15年生态系统整体趋好
8月18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以下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发布会在西藏拉萨举行。会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代表科考队发布了以重大科学发现和科学对策为主要内容的十大标志性进展。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2017年8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启动以来,我国组织2600多个科考分队次28000多人次进行青藏高原全域科考,不断解码地球第三极,向世界展示中国青藏高原科考的系列成果。
生态保护的系统性与特殊性
科考队阐释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和特殊性,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提供了全过程的科学支撑。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步履不停,探索不止。随着科考的持续深入,人类正处于对青藏高原了解更透彻的时期。未来,它的神秘面纱还将继续向世人揭晓。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科考发现,过去15年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整体呈现趋好态势。各类珍稀物种荟萃的青藏高原,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又有新发现。曾一度被认为灭绝的枯鲁杜鹃、墨脱百合、贡山绿绒蒿、中甸半脊荠等植物,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中再次回归人们的视野,雪豹、云豹、孟加拉虎、豺等珍稀动物的身影,也在野外镜头中频繁出现。相关研究显示,孟加拉虎频现,突显出西藏墨脱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完整,在全球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中地位举足轻重。一些“新朋友”也加入了青藏高原生物“大家庭”。通过对青藏高原薄弱与关键区域的大量野外考察,科研人员发现了墨脱四照花、察隅链蛇、雪山大爪鼩鼱、拟沉衣等一系列动物、植物、微生物新物种。第二次青藏科考截至目前已发现新物种超过3000个,其中动物新物种205个,植物新物种388个,微生物新物种2593个。
碳汇功能与气候变化
科考还厘清气候变化影响下青藏高原碳汇功能和变化特征、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并服务双碳目标。科考发现,青藏高原作为碳库,其生态系统碳汇为每年1.2亿至1.4亿吨二氧化碳。按照当前每年二氧化碳排放5500万吨计算,青藏高原的碳盈余每年超过6500万吨。
亚洲水塔的变化
科考发现,亚洲水塔区在变暖、变湿、变绿的同时,也在变暗。变暗的主要特征是冰川、积雪面积减小和植被变绿共同导致的地表反照率减小。目前亚洲水塔地表总储水量超过10万亿立方米。
科考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次青藏科考融合国际组织和国际计划,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中国方案和智慧。构建地球系统多圈层综合观测与预警平台,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创造巅峰使命极高海拔科考多项世界纪录,树立世界级原创性科考活动标杆。
科考成果的意义
第二次青藏科考自2017年8月19日启动实施以来,持续开展覆盖青藏高原五大综合区内19个关键区的全域科考,产出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碳汇功能和潜力、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变化、人类高原适应与绿色发展、高原隆升效应等世界级原创成果,推动我国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研究成为国际青藏高原研究第一方阵的排头兵。同时,服务水资源水安全、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生态保护与流域系统治理、矿产资源等国家重大战略,为守护“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了贡献,实现了青藏高原研究的科学引领、队伍引领、平台引领和话语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