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奇妙现象:常见字为何单拎出来就认不得?
汉字的奇妙现象:常见字为何单拎出来就认不得?
差之毫厘却距之千里,中华文字当真是博大精深!
本以为除掉龙 行 龘 龘 犄 角 旮 旯,咄 嗟 蹀 躞 耄 耋 饕 餮这种生僻字,考我汉字绝对没问题,但结果却是:
“测之前放马过来,测之后把马牵走!”
最近抖音很火的认字挑战,让很多网友铩羽而归,变成文盲。
最神奇的是,这些简单的成语和词语我们都认识,但是将其中的单字拎出来后,就会变得很陌生。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下这些单拎出来的字有哪些是不认识的?
一、下面我们先来看看那些常见的成语
第一个字“肓”
这个字您认识吗?
是不是有些陌生的熟悉感。
有些人说这是个“盲(mang)字”,确实跟“盲人”的“盲”长得有些像。
还有人犹犹豫豫的猜测是不是“育(yu)”,教育的育。
但其实他们都说错了,这个字念“huang”,“病入膏肓(huang)”的“肓”。
那么你认出来了吗?
第二个字“妁”
很多网友感觉有些眼熟,但是说不上来名字。
或者第一反应是“shao”。
毕竟字不认识就念一半嘛,大概率是对的。
但是这个偏偏属于小概率!
我们将它放回成语你就熟悉了!
媒妁(shuo)之言:指经过媒人介绍的意思。
很多网友说自己“被难住了”,那么你认出来了吗?
第三个字“倜”
看着跟惆怅的惆好像啊,但是它不念“chou”啊。
猜猜这个字会出现在哪个成语里?
风流倜傥:形容一个人有才华还不死板,不会拘泥于礼法。
哪怕我不标注拼音是不是也认识了?
第四个字“菅”
很多人第一眼看上去就说这不是营嘛,“营长”的“营”。但其实你仔细看就会发现不一样。
这个字多用来形容山地野草的词,有感到熟悉吗?
放到成语里就熟悉了!
草菅人命:把人的生命当成野草的生命一样看待,形容轻视人命。
第五个字“叱”
这个字看着简单,看着好像念法已经来到嘴边。
毕竟这个字在影视剧中还是很常见的!
但其实也有很多人会读错!
有人将它读成“cha”
你是不是也是这样读的呢?
那说明你也读错了。
我们将他放到成语中。
叱(chi)咤风云:用来形容名气大,甚至可以轰动一时的人物。
你读对了吗?
第六个字“蜃”
有人说这个字念“唇”,“嘴唇”的唇。
但是你仔细看这个字却是“差之毫厘,距之千里”。
海市蜃楼:因为光的折射产生的虚幻的东西。
现在熟悉了吗?
第七个字“靥”
这样看可能还是不认识。
别着急放到成语里再看。
笑靥(yè)如花:形容人十分漂亮,笑起来像是一朵盛开的鲜花。
这个字确实复杂,都给网友搞迷糊了,有人将“笑靥(yè)如花”读成“笑魇如花”。但其实这两个并不是一个字。
二、单拎出来就变陌生的词语
第一个字“啬”
这个字看着稍微有些熟悉的陌生感。
小编脑海里第一个跳出来的音竟然是(qiang),因为它跟蔷薇的蔷真的很像啊。
第二个跳出来的是城墙的墙,但是这也不对啊。
本以为是个不常见的生僻字,但看完组词之后却觉得,好家伙这字我认识啊!
相信我,这个词绝对很常见!
这个字你认出来了吗?
没认出来的话,打出来复习一下吧。
第二个字“侈”
这个很多网友第一反应就是认识!
这个字这个太常见了!
但是很多朋友却读错了,读成了“she”!
你要是读成“she”,那说明你也读错了!
奢侈:形容生活中享受过度,挥霍的金钱太多。
你读对了吗?
第三个字“沓”
很多人一看,这不是“杳无音讯”的“杳”嘛。
但其实你仔细看能看出这两个字有不一样吗?
放到词组里就让人恍然大悟了!
拖沓:代表着不干脆利落的意思。
下面这个字有点难度,笔画比较复杂,你还认识吗?
第四个字“邋”
看起来也好难......
但是这样子你就觉得简单了!
还有网友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当你一直盯着一个字去看,慢慢的会感觉十分陌生,甚至变得不认识。
小编试了一下,一直看着一个单个的字,放大仔细的去看还真是这样的,越来越陌生,慢慢的真会认不出来!
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试一下,盯着字看上半分钟,再来看看自己还认不认识!
三、那些看久了就不认识的字
现在还认识这个字吗?
试一试的“试”。
牙膏的膏。
下面这个字拆开来理解就是失去金属。
是不是越看越陌生?
但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被称为语言饱和。
在大家阅读的时候,是直接看一个字的整体,可是仔细看的时候就很容易把字拆开成一个个笔画来看,或者是一个个字母来看。
所以明明是熟悉的字反而会会越看越陌生。
郑昭明教授将这种陌生感称为“字形分解”或者说是“字形饱和”。
不过呢,这也是一种正常现象,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哪怕是盯着母语看也是一样的,区别就在于汉字比拼音更复杂,所以更容易产生陌生感。
只能说感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难一点也正常!
那么你读对了几个呢?
你还知道有哪些单拎出来,就不容易认出来的字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信息来源:
贾建荣、张德玄:《语义饱和现象及其认知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13年第21期
李尊、洪雷:《语义饱和效应研究》,《大学英语》,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