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投资石油股票的历史
巴菲特投资石油股票的历史
沃伦·巴菲特在石油股领域的投资历程展现了其价值投资理念与周期性行业博弈的复杂性。从2003年成功投资中石油,到2008年在康菲石油上遭遇重大挫折,再到2019年对西方石油的逆境布局,这些案例不仅体现了巴菲特的投资智慧,也揭示了价值投资在周期性行业中的应用边界。
中国石油(2003-2007年):经典的低买高卖
买入背景:2002-2003年,国际油价低位运行(约30美元/桶),中石油H股市盈率仅6倍,远低于国际同行。巴菲特通过分析年报发现,中石油的股本回报率高(派发盈利45%作为股息)、财务结构稳健,且中国政府持股90%提供了政策保障。
操作细节: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分7次购入23.48亿股,总成本4.88亿美元,占股1.33%。持有期间累计股息率14.92%。
卖出逻辑:2007年油价飙升至近100美元/桶,中石油市值达到2750亿美元,巴菲特认为其估值已充分反映内在价值,遂以均价13.5港元清仓,总收益40亿美元,回报率超7倍。
深层原因:利用安全边际原则,在低估值时布局;结合油价周期(大宗商品十年牛市起点)与公司治理优势,实现「戴维斯双击」。
巴菲特回顾时说:“决定买中石油是因为当时公司的市值才三四百亿美元,但我们认为这家公司应该值1000亿美元。当油价涨到70多美元时,我们认为它应该值大约3000亿美元。”2003年初,中石油当年净利润390亿,年均净利润400亿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4%为锚,合理估值在1000亿美元左右。2007年,中石油当年净利润1459亿元,年均净利润868亿元,合理估值在3000亿美元左右。巴菲特并没有把中石油当成优质企业,所以在绝对低估时买入(合理估值的3折),达到合理估值时卖出。到2023年,中石油年均净利润700亿,合理估值2400亿美元左右,与当前市值相当。
康菲石油(2006-2009年):周期误判的教训
买入时机:2006年油价突破70美元/桶时开始建仓,2008年油价创147美元/桶历史新高时重仓增持至8490万股,成为最大股东。
失败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油价暴跌至32美元/桶,康菲石油逆势扩张勘探支出,现金流恶化,股价腰斩。巴菲特承认「在能源价格接近峰值时买入」是重大错误。
原话:“在报告的前面我曾经提到过,去年我犯了一个严重的委托错误(可能还有很多;只是这个显露而已)。没有查理或其他任何人催促的情况下,我在油价和天然气价格接近最高点时购买了大量的康菲石油公司股票。我决没预计到2008年下半年能源价格出现剧烈下跌。我仍然相信未来石油价格会比现在的40-50美元高得多,这种可能性很大。但是到目前为止我错得离谱。而且,即使石油价格应该上涨,我购买的糟糕时机损失了伯克希尔数十亿美元。”
损失规模:2009年清仓时亏损约26亿美元,成为其投资生涯最大滑铁卢。
深层原因:违背「在别人贪婪时恐惧」的原则,对大宗商品泡沫缺乏警惕;掺杂非投资因素(如救市动机),偏离价值投资本质。
他在股东信中说,油价长期上涨的概率很大,但他确实买贵了,这是错误的根源。而且,那时他有更好的投资选择,需要筹资145亿美元购买三支优秀公司的固定收益可转债(箭牌,高盛,通用),故而卖出康菲石油、宝洁、强生等股票。
西方石油(2019-2023年):逆境中的价值重构
首次介入(2019年) :提供100亿美元融资支持其收购阿纳达科石油,换取年息8%的优先股及认股权证。但疫情导致油价暴跌,2020年清仓普通股。
二次加仓(2022年) :油价回升至100美元/桶后,巴菲特以「能买多少就买多少」的力度增持,累计持股比例达23.6%,持仓市值超140亿美元。
投资逻辑:西方石油负债率大幅下降,现金流改善(2022年自由现金流107亿美元),且具备页岩油技术优势。优先股与认股权证结构降低风险,同时押注长期能源转型期石油的不可替代性。
深层原因:对抗通胀及地缘不确定性(如乌克兰危机);认可管理层效率,并通过优先股锁定收益。
其他石油股布局
雪佛龙:2020年后持续加仓,2023年持仓市值达170亿美元,看重其一体化业务与高股息。
菲利普斯66:2012年拆分自康菲石油后投资,侧重炼化板块的周期修复机会。
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总结
价值锚定:严格筛选低市盈率、高股息、强现金流的公司(如中石油、西方石油)。
周期博弈:在行业低谷(如2003年油价低位、2020年疫情冲击后)逆向布局,但需避免追高(如2008年康菲石油)。
结构优化:通过优先股、认股权证等工具对冲风险,提升收益确定性。
宏观对冲:将石油股作为通胀环境下的保值资产,同时押注能源转型期传统能源的「过渡红利」。
巴菲特在石油股上的成败印证了其核心原则:以安全边际为基础,但需警惕周期波动与市场情绪的影响。其近期重仓西方石油,既是对过往教训的修正,亦是对未来十年能源格局的深远押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