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白话文的“七字”秘诀:删、换、增、改、调、炼、修
鲁迅白话文的“七字”秘诀:删、换、增、改、调、炼、修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他的白话文创作不仅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先河,更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影响了无数读者。鲁迅在写作时有一套著名的“七字”秘诀——删、换、增、改、调、炼、修。这些看似简单的字眼,却蕴含着鲁迅对语言的精妙把握和对文学的深刻理解。
“七字”秘诀:鲁迅的写作法宝
“删”——鲁迅主张“字句的推敲,字句的删改”,他认为“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种精炼的语言风格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比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简洁有力,却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信息和人物特征。
“换”——鲁迅善于用更准确、更生动的词语替换原有的表达。在《药》中,他将“刽子手”改为“执刑人”,将“坟”改为“丛冢”,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动,却让作品的意蕴更加丰富。
“增”——鲁迅认为“文章要写得有血有肉,就要增加必要的细节描写”。在《祝福》中,他对祥林嫂的眼睛进行了多次描写,从“顺着眼”到“瞪着眼”,再到“眼珠间或一轮”,这些细节的增加让祥林嫂的形象更加立体。
“改”——鲁迅对自己的作品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他常常对已完成的作品进行修改。《呐喊》自序中提到:“我往往删削或改窜那些小说,使它较近于真实。”这种对真实的追求,让鲁迅的作品具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调”——鲁迅善于调整文章的结构和节奏,使作品更加紧凑有力。在《阿Q正传》中,他通过插叙、倒叙等手法,让故事的叙述更加引人入胜。
“炼”——鲁迅注重语言的锤炼,力求达到“字字珠玑”的效果。在《狂人日记》中,他用“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样简洁有力的句子,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荒谬。
“修”——鲁迅强调文章的修改和完善,他认为“文章不厌百回改”。《野草》中的许多篇章,都是经过反复修改才最终定稿的。
文言与白话的完美融合
鲁迅在白话文中大量运用文言成分,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他并不否认文言文对白话文的益处,但更强调文言会妨碍白话的生长。在《呐喊》自序中,他写道:“我决不能将我自己完全化为白话,因为我决不能使白话完全化为我。”这种文白结合的语言风格,让鲁迅的作品既有古汉语的凝练,又具白话文的流畅。
欧化因素的巧妙运用
鲁迅通过翻译学习外来语汇和语法,使白话文更加精密。他认为必须从翻译中学习白话文所缺乏的语汇和语法,尤其是借助翻译让白话文从语言到思维层面都日趋精密。在《坟·文化偏至论》中,他大量运用了欧化的句式和词汇,使文章的表达更加严谨和深刻。
鲁迅的白话文创作,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他的“七字”秘诀,不仅是写作技巧的总结,更是对文学创作本质的深刻理解。正如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所说:“鲁迅文章的本意乃是要让人懂。”这种对语言的精妙把握和对文学的深刻理解,使鲁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