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的重复:为什么我们总是在犯同样的错误?
无意识的重复:为什么我们总是在犯同样的错误?
在精神分析领域,法国精神分析师简-大卫·纳索的著作《为何我们总是重复同样的错误》为我们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为什么人们会不断地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看似违背常理的行为,其实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无意识之中。
无意识的力量
纳索指出,无意识是一种极其强大的力量,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选择,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模式。这种力量可以驱使我们重复快乐的行为,也可以迫使我们陷入重复性错误的循环。
无意识中的生命力量,让我们在重复中塑造自我;而无意识中的死亡力量,则让我们陷入强迫性的错误重复。无论是哪种力量,无意识都在调节着我们生命体验中的各种事件。
重复强迫理论
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重复强迫”(repetition compulsion)的概念。他认为,这是一种基本的心理机制,使得个体倾向于反复暴露在痛苦的情境中。这种重复强迫与死亡冲动(death drive)密切相关,只有当个体忘记了强迫性冲动的起源时,才会注定重复同样的行为。
拉康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将重复定义为“能指的坚持”(insistence of the signifier)。他认为,某些能指会持续地返回到主体的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大的阻力。这种重复不仅是症状的再现,更是一种无意识的显现。
临床案例:瑞秋的故事
为了更好地理解无意识如何驱使我们重复错误,让我们来看一个临床案例。瑞秋是一位年轻的律师,她独自生活,周期性地忍受着无法解释的悲伤。在与精神分析师的对话中,她会无缘无故地哭泣,感到这种苦恼可能永远存在。
精神分析师通过两个关键步骤来理解瑞秋的状况:
关注症状的初次出现:分析师需要了解悲伤第一次出现的时间和情况,因为最初的时刻往往包含着决定性的信息。正如纳索所说:“问题的第一次出现往往会被忽视,但我们必须知道它,以了解问题发生的过程。”
重视细节特征:分析师询问了大量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包括悲伤发生的具体场景、时间、环境等。这些细节帮助分析师重建了瑞秋的无意识幻想场景。
通过这些信息,分析师发现了一个关键细节:瑞秋在晚上回家后会将被子卷成球状,把头盖住,在黑暗中哭泣。这个行为模式与她早产时在保温箱的经历形成了呼应。她母亲当时因病无法探望她,这种被遗弃的感觉成为了她无意识中的创伤性幻想。
打破重复的循环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重复性错误的循环呢?精神分析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方法:
识别症状的初次出现:正如在瑞秋的案例中,了解症状首次出现的情况对于理解其背后的原因至关重要。这需要个体有意识地回顾自己的历史,寻找最初的触发点。
关注细节特征: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往往蕴含着重要的信息。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这些细节,可以揭示无意识幻想的场景。
赋予意义:精神分析师需要帮助患者找到症状的意义,回答“为什么这种心理障碍是必要的?”等问题。只有当症状被赋予了真正的含义,它才不会再次复发。
重现幻想场景:通过假设某些症状场景中的细节也发生在幻想场景中,分析师可以重建无意识幻想,从而揭示症状的根源。
现实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陷入某种重复的模式中,无论是情感关系、工作选择还是其他生活决策。理解无意识的重复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改变的路径。
纳索在书中提到:“在我们的头脑中没有被赋予意义的东西通常会返回来并体现在我们的行为中。”因此,想要改变重复性错误,就需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索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真相。
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我们不仅可以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更有机会打破重复的循环,走向真正的自我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