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Hs.129攻击机:双发设计难掩实战短板
德军Hs.129攻击机:双发设计难掩实战短板
85年前的1939年5月26日,亨舍尔Hs.129原型机首次试飞。这款双发攻击机虽然在设计上颇具特色,但最终并未在战场上发挥出预期的效果。
配备75mm机炮的Hs.129攻击机
与苏联伊尔-2“飞行坦克”相比,Hs.129的生产数量要少得多,仅为878架(包括12架无法作战的原型机和小批量生产型),而伊尔-2的生产总数达到了约36000架。尽管如此,两者在设计上还是存在一些显著差异:
- Hs.129采用双发设计,必要时可以单发飞行,提高了生存能力。
- 所有武器都安装在机身上,而非机翼上,这提高了射击精度和火力密度。
- 采用单座设计,没有配备后方射手。
Hs.129攻击机图纸,机腹有MK-108型30mm机炮吊舱。机身固定武器为两门MG-151/20型20mm机炮和两挺7.92×57mm机枪
尽管Hs.129在设计上颇具特色,但其实际作战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提高反坦克能力,该机在机腹中心线安装了30mm机炮,但随着机炮口径的增加,飞机的作战和操纵性能大幅下降。最终,只有25架配备75mm机炮的Hs.129被制造出来,但这些绰号为“开罐器”的攻击机在苏德战场上并未发挥出预期的作用。
正在进行试飞的Hs.129原型机
总体来说,Hs.129的设计理念存在缺陷。虽然重型装甲可以提供更好的防护,但也严重影响了飞机的操纵性能。而且,飞行员从战斗机转飞这种笨重的攻击机时,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过于谨慎,要么操纵过度。因此,Hs.129最终未能在战场上发挥出预期的效果。
可以清楚看到Hs.129风挡玻璃前面,被装甲钢板保护的瞄准具(左),机腹挂载30mm机炮(右)
地勤人员正在给MK-108型30mm机炮吊舱补充弹药,机炮吊舱是铰接的,便于补充弹药。注意,照片左上角可以看到发动机短舱上固定的仪表
MK-108机炮吊舱的作战状态
一辆T-34坦克的炮塔和车体后部被30mm炮弹击穿。鲁道夫-海因茨·拉弗中尉看着Hs.129垂尾上的击毁坦克标记。1944年7月,拉弗中尉在利沃夫附近被防空炮火击中当场丧生。此前他曾经两次被击落,都成功生还
Hs.129配备的VK-7.5型75mm机炮,弹鼓中只有12发穿甲弹。机炮系统重量超过500千克
美军士兵在突尼斯检查Hs.129攻击机残骸,该机迫降后,部分机体被拆除
从上至下:
1943年,利比亚卡斯特罗贝尼托机场Sch.G 2航空大队;
罗马尼亚空军Hs.129(罗马尼亚从纳粹德国接收了60架Hs.129),1944年初在乌克兰被击落;
1942年5月23日,在康斯坦丁诺夫卡地区被苏联防空部队击落的Hs.129;
1944年3月,Sch.G 1航空大队沃尔特·克劳斯中尉驾驶的Hs-129,普罗斯库洛夫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