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唐朝选官新视角:相貌亦成衡量标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唐朝选官新视角:相貌亦成衡量标准

引用
1
来源
1.
http://m.3233.cn/n/8e6w-187234.html

在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科举考试以才学为选拔标准,被视为公平公正的典范。然而,在唐朝,除了才学之外,还有一个看似与官员能力无关的标准——相貌。本文将为您揭示唐朝选官制度中这一鲜为人知的方面,探讨"身言书判"中的"身"如何影响官员的选拔。

科举制度:才学为主,公平选拔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渠道。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其中常科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考生需经过层层选拔,通过乡试、省试、殿试等关卡,才能最终获得官职。这一制度打破了贵族世袭的壁垒,使得有才学的平民子弟也有了进入官场的机会,体现了社会公平和进步。

吏部选官:"身言书判",相貌为先

然而,即便通过了科举考试,考生也并不能直接获得官职。他们还需经过吏部的进一步选拔,这一环节被称为"释褐试"。吏部选官的主要标准包括"身言书判"四个方面,其中"身"即指相貌。唐朝统治者认为,官员代表着朝廷的威仪,因此对官员的身材相貌要求颇为严格。身材高大、相貌堂堂者更容易获得青睐,而相貌不佳者则可能因此失去晋升机会。

相貌标准:历史背景下的合理考量

将相貌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在唐朝并非个例。在更早的时代,如汉朝,也有"相人术"的存在,通过观察人的相貌来预测其命运和性格。在唐朝,这一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统治者希望通过选拔相貌端庄的官员,来提升朝廷的形象和威仪。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形象和气质的重视。

科举与相貌:才学与外貌的双重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相貌在唐朝选官中占据了一定地位,但它并非唯一标准。科举考试仍然是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才学依然是衡量官员能力的重要标准。只有那些既具备才学又相貌出众者,才能在唐朝官场中脱颖而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