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共卫生警报:耐药性细菌威胁
全球公共卫生警报:耐药性细菌威胁
到2050年,全球将有超过3900万人死于耐药性感染,其中大多数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 这是2024年9月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得出的惊人结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耐药性细菌感染的严峻现状,更向全球发出了一个紧迫的警报: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否则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
耐药性细菌: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威胁
研究数据显示,1990年至2021年间,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耐药性感染。而到2050年,这一数字可能激增至近200万。更令人担忧的是,耐药性细菌的威胁正在不断扩大。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例,这种细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关键优先级”病原体。2023年上半年,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已升至78.6%-79.5%,创下历史新高。
耐药性问题的根源:抗生素滥用与环境传播
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和扩散,很大程度上源于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复旦大学附属第五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技师申春梅指出,抗生素耐药性是微生物对药物敏感性降低的结果,导致正常剂量的抗生素无法发挥应有的杀菌效果,甚至完全无效。
更令人担忧的是,耐药性问题已经超出了个体层面,成为了一个环境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朱永官的研究团队发现,环境中的耐药基因可以被复制,并在“人-动物-环境”之间扩散,加速耐药菌株的产生与传播。例如,在集约化养殖中,为了促进动物生长和预防疾病,饲料中常常添加抗生素,这些抗生素最终通过动物粪便排放到环境中,进一步加剧了耐药基因的传播。
全球行动:应对耐药性挑战
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正在积极行动。世界卫生组织于2024年5月更新了《细菌类重点病原体目录》,将15种耐药细菌分为关键、高度和中度优先级,为新抗生素的研发提供指导。同时,世卫组织还提出了40个研究重点,涵盖预防、诊断、治疗和政策等多个方面,旨在为制定和实施有效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各国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例如,美国通过电子健康记录系统优化抗菌药物管理,实现了广谱抗菌药物使用频率的显著降低。在中国,医疗机构正加强抗菌药物管理,推动合理用药。同时,快速诊断技术的发展也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硫罗培南依他多西-普罗贝尼西酸等新型抗生素的出现,为治疗耐药性感染提供了新的选择。
应对耐药性,人人有责
然而,要真正解决耐药性问题,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努力。这不仅需要政府和医疗机构的行动,更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曾警告说:“当人类遭遇无药可用的困境时,即便是微不足道的伤口或是呼吸道感染,也可能带来致命后果。”
面对耐药性细菌这一全球性威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合理使用抗生素,不随意购买和使用;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减少感染风险;支持和参与耐药性监测项目,为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只有通过全球合作,我们才能战胜这一威胁,保护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