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嗡嗡”烦恼:耳鸣治疗迎来新突破
告别“嗡嗡”烦恼:耳鸣治疗迎来新突破
“嗡嗡嗡……”这个声音,你是否也曾在寂静的夜晚听到?它不是来自外界,而是你耳朵的“杰作”——耳鸣。据统计,在美国就有数百万人饱受耳鸣之苦,而在我国,耳鸣患者更是占到耳鼻喉科门诊的20%-30%。这种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却可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让人夜不能寐、心烦意乱。
耳鸣治疗迎来新突破:双模式神经调节
2024年,美国FDA批准了一种全新的耳鸣治疗设备——Lenire。这款由爱尔兰医疗科技公司Neuromod推出的设备,采用了创新的双模式神经调节技术,为耳鸣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Lenire设备由耳机和口腔装置组成,通过播放不同频率的声音并同时向舌头传递微弱电脉冲,引导大脑关注外部声音而非耳鸣声。这种治疗方法的原理是通过刺激听觉和触觉系统,调整大脑对声音的反应,减少大脑中过度活跃的细胞活动,从而降低耳鸣的强度。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种治疗方法的效果令人鼓舞。在第一项治疗试验中,326名患者参与,其中86.2%的患者在12周的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而在第二项使用改良刺激法的试验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5%。
60岁的Jeff Machen是洛杉矶爱乐乐团的IT总监,也是一位长期耳鸣患者。他回忆说:“很难想起我沒有耳鸣的时候,症狀可能已經發生至少幾十年了。隨著年齡增長,耳鳴逐漸變得更糟,最近耳鳴開始變得更加具侵入性,讓人在情感上感覺很困擾。”在接受Lenire治疗后,他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传统治疗方法的局限
虽然双模式神经调节技术前景广阔,但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需要更多独立临床研究来验证其效果。在此之前,让我们看看传统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局限性。
药物治疗:对于急性耳鸣,通过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血管扩张剂、溶纤维蛋白原药、神经营养药物等)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对于慢性耳鸣,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完全修复内耳神经病变,效果有限。
声音疗法:通过耳鸣掩蔽器或听轻音乐等方式减轻耳鸣感知,但这种方法更多是起到心理安慰作用,无法根治。
手术治疗:如人工耳蜗植入术,适用于部分严重患者,但手术风险和高昂费用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
心理调适:包括心理咨询和认知行为疗法,帮助调整心态,但无法解决生理问题。
个性化治疗是关键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人工听觉植入中心主任李蕴主任医师指出,耳鸣的治疗关键在于个性化。她解释说:“耳鸣只是一种症状,就像发烧一样,找到引起耳鸣的根源才能制定治疗方案。”根据发病时间长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对患者的影响程度,不同患者的治疗方案可能不同。
对于能明确病因尤其是伴有听力损伤的急性患者,通过病因治疗,往往能够得到很好的干预。在急性期,通过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血管扩张剂、溶纤维蛋白原药、神经营养药物等,可以修复内耳的轻微病变,使耳鸣消失,且治疗越早,疗效越好;而在慢性期,药物治疗已经难以完全修复内耳神经病变,疗效也就“大打折扣”了。
李蕴主任还强调,虽然慢性耳鸣治疗效果可能不佳,但也并非完全无方法治疗。比如,临床常用的声音治疗是将定制的声音融合在音乐声或自然界的声音中,让患者定时定量聆听,使患者中枢神经对耳鸣的识别相对减弱,从而达到患者对耳鸣的适应状态;行为认知疗法则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起到“缩小”耳鸣导致的不良效果,逐渐适应耳鸣。
实用建议:及早治疗,保持积极心态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耳鸣症状,尤其是伴有听力下降时,应及时就医,以便尽早发现潜在疾病。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中,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
积极心态:耳鸣虽然烦人,但大多数情况下并非绝症。保持积极心态,配合医生治疗,很多患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方法。
尝试新兴疗法:对于传统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关注双模式神经调节等新兴疗法的进展,也许能带来新的希望。
耳鸣虽然令人烦恼,但随着医学的进步,我们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应对方法。无论是传统的药物治疗、声音疗法,还是最新的双模式神经调节技术,都为患者提供了不同的选择。重要的是,不要让耳鸣影响到你的生活质量,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总有一天,你也能摆脱“嗡嗡”烦恼,重获宁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