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文学习任务群?来看这两本书~
什么是语文学习任务群?来看这两本书~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重要修订内容,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也成为新课标颁布以来教学探索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介绍《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解析与课例》和《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解析与课例》这两本书,详细阐述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核心理念、研究路径和实践方法,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实用的教学参考。
准确把握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落实新课标精神、顺利开展教学的前提。与2011年版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有许多较大修订,其中推出的新概念,如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语文实践活动、学业质量标准,让许多教师颇感陌生。另外,新课标对课程内容的描述和呈现方式也做了较大调整,这些修订在一定程度上都增加了理解和实施的难度。不过,如果抓住了新课标修订的核心理念,以此为线索找到课标中新概念、新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就会发现理解起来并没有那么复杂。
关于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一言以蔽之,就是提高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以矫正以往语文学习的碎片化、抽象化以及自主性不够的偏差,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要、利于终身发展的语文素养。其中,核心素养主要从培养目标的角度提高综合性,学习任务群主要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强调综合性与实践性,语文实践活动主要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强调综合性与实践性,学业质量则是从评价标准的角度来保证课程实施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的。在上述四项要素中,学习任务群应该居于枢纽地位。
首先,学习任务群是核心素养的载体,如果没有一个个学习任务来组织学习内容、承载学习目标,核心素养便无所附丽,语文教学很可能成为空泛的知识讲授。其次,一个个学习任务又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凭借和抓手,如果语文学习不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不以满足真实的阅读需要和交流表达需要为目的,既脱离真实丰富的社会语言生活,也容易变成单纯的学科认知活动。第三,在完成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学习任务中,学生的身份也会容易由被动接受者变为自主探究者,促成学习方式的转变。
《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解析与课例》和《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解析与课例》这两本书,便是从学习任务群入手,设计情境真实、生动有趣、连贯性强的学习任务,如小学本中设计的举办“‘字’从遇见你”字谜大会的“请你猜字谜、编字谜”环节,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为灭绝动物制作“动物纪念碑”,围绕环境问题编写新神话故事。初中本提供的编撰一本成语学习手册,为学校举办的中华文化周系列活动展览制作展板,用诗歌为班级新年公众号撰写推文,给生活中遇到困惑的同学写回信,都能让学生置身语文实践情境中,带着实际目的去阅读、梳理、探究,完成表达与交流等学习活动。学习任务设计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便在其中了,因此,这便抓住了新课程实施的牛鼻子。
活跃在教学研究第一线的教研员和教师,在应付繁重的日常工作之余,抽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做一些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对提高教研工作效率、突破专业发展瓶颈,乃至破除职业倦怠,都是积极有效的。但是,一些研究容易走入两个误区,一是目标过于宏大,希望借某个新概念、新口号而一举解决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复杂问题,但难免脱离学情和教情,最后常陷入虚妄之境;还有一种是视野过于狭小,只盯着手里有限的材料,只相信以往自己的经验,不注意吸收新理念和别人已有的成果,因而往往解释不了语文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对别人也少有参考价值。
《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解析与课例》和《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解析与课例》这两本书,就较好地避开了这两个误区。她们的研究路径,可以简单概括为三点。
一、以目前语文教师正在使用的统编语文教材为对象,以教材中现成的单元学习为依托,这个出发点既具体、实在,又是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很容易把握。
二、以课程标准对学习任务群的内容规划和学习要求为依据,而不是随意发挥,这样做既能对日常教学有参考价值,还能帮助读者把握学习任务群乃至新课标精神。
三、以解决一线教学中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设计系统的能用而好用的单元教学方案。
这两本书在整体架构和具体的学习任务设计等方面,也颇费心思。从大的框架看,全书主体框架按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这样六个任务群设为六章,每一章内包括四大部分,分别阐释学习任务群的内涵,梳理该任务群的课程内容,提出该任务群的教学实施建议,提供单元教学案例。这四个部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形成递进关系,从理论阐释到教学实施方案,一步步引导大家完成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
这两本书的最大亮点是每个任务群后面的单元教学案例,整体质量高,实用性强,可以作为目前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设计的代表。衡量学习任务设计是否体现课程标准精神,即是否利于突显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其主要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能反映日常语言生活状态,即学习场景接近真实情境、学习者以真实的生活身份参加、学习目的接近满足日常生活中的听说读写需要。
以学习主题引领学习融合。新课标对学习主题的意义,即借助学习主题,可以将不同层级的学习目标、各种学习资源、学习活动整合为一体,有效避免出现学习任务群内容驳杂、头绪纷乱的问题。
要有学习过程的规划。这个过程既要体现情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学习总结等不同环节,又要有接受知识、初步探究、克服障碍,深入与拓展等认知层级演进,还应该有自主探究、学习支架、教师帮助、社会资源运用等学习方式变化空间,才便于操作,并保证教学效果。
前后学习之间存在关联。按照核心素养培养理念,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各自孤立、零散进行,而应该有前后依存、左右关联,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共同指向核心培养目标。
富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一点虽然不属于学习任务的本质特征,但对学习动力却有不小影响,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学生。
用以上几条标准来衡量,这两本书中的学习任务设置,都可称优良。比如在教学过程设计上,每一个学习任务都有明确的任务目标、任务要点、操作流程、任务用表、学生样例,给教师提供了清晰的实施路标。在实施路标中,又以“操作流程”设计最为突出,步骤清晰,要求具体,学习支架的针对性强,许多设计可以直接拿来组织教学。再如不同学习任务、不同学习环节之间的关联性,也体现了设计者自觉追求。以小学阶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一组学习任务为例,该学习任务群用“像聪明人一样思考”作学习主题,以此为线索先完成《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草船借箭》和《跳水》四篇课文的阅读理解,再要求运用比较、质疑、分析、推理等梳理孙膑、诸葛亮、船长等“聪明人”表现,然后分析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培养在具体情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上,选择身边的某些“聪明人”进行采访,将生活中的人物表现、思维方式与文章中的人物作比较,最后完成“聪明人”研究报告。可以说,该学习任务集真实性、综合性、过程性、挑战性、关联性以及趣味性于一体,既有实用性、又以有创造性,参考价值很高。
《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解析与课例》
华芳 主编
978-7-5760-4542-0
45.00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运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具体的课例对新课标中六个学习任务群进行解析,每个学习任务群下分别对标《小青蛙》《树之歌》《中国美食》《猜字谜》《飞向蓝天的恐龙》《鲸》《松鼠》《盘谷开天地》《普罗米修斯》《田忌赛马》《跳水》《赵州桥》《纸的发明》等多个课例,跳出纯粹为解析而解析的窠臼,重点笔墨放在具体课例的展示与解析上。
华芳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静安区学科带头人,“空中课堂”市级拍摄核心成员及市级审查小组成员。曾荣获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静安区教育系统师德标兵、上海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系统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参与编写《目标引领:分层分类教作文》丛书、《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学设计与指导》等,参加市级课题“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承担《上海市中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教学指导意见》主要撰写工作,承担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语文学习质量检测工具研制”课题项目的编制研究。自2014年至今,参加市级各类教材的编审工作。
《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解析与课例》
周静 编著
978-7-5760-4543-7
48.00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运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具体的课例对六个学习任务群进行解析,设置了“编制一本成语学习手册”、“为中华文化周系列活动展览制作展板”、“用诗歌为班级新年公众号撰写推文”、“给生活中遇到困惑的同学写回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整本书阅读”、“开展关于勤俭的社会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等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对标多个课例,让学生置身语文实践情境中,带着实际目的去阅读、梳理、探究,完成表达与交流等学习活动,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和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周静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初中语文教研员、区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初中语文学科中心组成员,长三角基础教育语文学科专家。参与教育部和上海市多个项目课题研究工作,主持开发上海市统编教材教师研修市级共享课程“初中语文叙事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的教学指导”。编著《新语文个性化写作》《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语文练习部分六年级下册》,参与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教师教学用书》以及配套练习部分等。参加上海市空中课堂“名师面对面”“学科精要·名师点拨”的视频授课,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