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想:川剧变脸变出表情包,传统文化放下“架子”有何不好?
峡想:川剧变脸变出表情包,传统文化放下“架子”有何不好?
近日,在南昌大学的开学典礼上,一位同学表演的川剧变脸引发关注,原来,这次变脸表演变出的不是传统脸谱,而是“二哈”等网络热门表情包。视频上传到短视频平台后爆火,原视频也获得了超过140万点赞。在引起巨大关注量的同时,外界关于传统艺术的讨论也随之而来。有人认为“很多东西需要与时俱进才能传下来”,也有人认为这是在玩“网络烂‘梗’(流行语,指流行的笑话和典故)”:“这成何体统?我成保守派了”。
王雨将表情包融入川剧变脸中。(图片)
翻阅近期火热的变脸视频,类似用“表情包”来“玩梗整活”的尝试已经不少。每次这类视频“火出圈”后,又难免引发一些担忧的声音:如此用现代搞笑元素演绎传统文化,是否不够庄重,在年轻化的路上是否走得太远,对流行文化过于献媚?
如果熟悉近些年中国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就会发现这种讨论在舆论场上并不鲜见。例如,近年来中国不少主打“古风”“国风”的歌曲非常热衷于把京剧、昆曲等“戏腔”编入唱段中,为曲子注入更多的古典元素,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前段时间火遍大江南北的“科目三”背景曲——音乐一开头,在有些“魔性”的现代DJ鼓点中,唱出的却是“江湖一笑浪滔滔,红尘尽忘了”的戏腔唱段。而争议也随之而来,一些评论认为,这类戏腔往往只是“吊着嗓子唱两句”,没能呈现出古典戏曲的精髓。但在“魔性戏腔”的刷屏之下,有的年轻人开始研究学习古典戏曲,有的戏曲演员重新演绎这类古风歌曲而收获关注,在古典和流行的拉扯与融合中,传统戏曲快速吸引了大批年轻受众。
近年来中国的流行文化场中,这绝非个例。“新中式”服装被一些看客认为“乱用”文化元素,最终却反哺了传统汉服行业的壮大;“簪花围”等潮流曾被指责“流于网红拍照”,最终却让侨乡泉州的渔女文化被更多人看见……
上述变脸的表演者王雨在爆火之后提到,让更多人关注并喜爱变脸这门艺术,才能让这门技艺更好发展下去。也正如这名年轻人所说,传统文化若想文脉绵延、古韵新生,就一定要放下曲高和寡的“架子”,走到年轻人中去,只要主体脉络不流于媚俗,玩玩“梗”又有何妨?君不见,连如今年轻人嘴里离不开的“梗”这一流行词,都来源于传统相声中的“哏”一字,这个“包袱”,当为古典文化与流行文化融合的一个小小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