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方腊起义:一场震撼东南的农民起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方腊起义:一场震撼东南的农民起义

引用
百度
11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B9%E8%85%8A%E8%B5%B7%E4%B9%89/284572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B9%E8%85%8A/832881
3.
https://www.sohu.com/a/832245072_121716285
4.
https://www.sohu.com/a/763638827_120900450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1ECII2E05564W6T.html
6.
https://www.sohu.com/a/765925049_120541240
7.
https://td.fyun.cc/detail/024e8007e8849ea99a9644c79c2cdb1fabdf5c9a.html
8.
https://baike.baidu.hk/item/%E6%96%B9%E8%87%98%E8%B5%B7%E7%BE%A9/284572
9.
https://m.qidian.com/ask/qtufotuwzpe
10.
https://www.guoxuegu.com/120774.html
11.
https://baike.baidu.hk/item/%E6%96%B9%E8%87%98/832881

方腊起义是北宋末年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发生在徽宗年间,由方腊领导。这场起义揭示了北宋朝廷的腐败和地主阶级的剥削,展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力量。方腊利用摩尼教组织起义,迅速占领多地,但最终被宋军镇压。了解这段历史,不仅能让我们看到当时的复杂社会矛盾,还能从中汲取教训,引发我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深入思考。

01

起义背景:民不聊生的北宋末年

方腊起义发生在北宋末年,徽宗年间。当时,宋徽宗赵佶昏庸荒唐,对内行残暴统治,重用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等“六贼”。这些奸臣贪污纳贿、搜刮民脂,致民穷财尽,“公家无半年之储,百姓无旬日之积”。地方官吏亦贪赃枉法、征敛无度,赋税繁重,土地兼并盛行,百姓困苦不堪。徽宗则沉湎享乐,不理政事,同时朝廷及地方官员大量搜刮民财、强占民田,又增加赋税、卖官鬻爵,导致宋王朝的统治更加腐朽衰败。

其中,“花石纲”之役扰民极甚。蔡京为邀宠,提“丰亨豫大”说,欲广建宫苑,集各地奇花异木于开封供皇室赏玩。崇宁元年(1101年),童贯于苏杭设“造作局”,驱使数千工匠制各类工艺品,原料取自民间。崇宁四年(1105年),蔡京命朱勔在苏杭设“应奉局”,大量征调船只,以每十艘船编为一纲,称为“花石纲”,专门负责运送从江南地区搜集而来的草木奇石。凡百姓家有可赏玩之物,便强征,不付分文,稍有违逆则以“大不恭”治罪。民众遇此役多家中破产,甚至卖儿鬻女。运船途中,水门、桥梁、城垣若阻碍皆拆除。每运船多则役夫数千,耗费巨大,“一石之费,民间至用三十万缗金”,“花石纲”之役祸害州郡二十年,成为东南地区方腊起义的导火线。

方腊起义的发祥地与活动区域在两浙路和江南东路,即今浙江省和苏南、皖南、赣东北地区。到了徽宗统治时期,为了弥补财政上入不敷出的局面,宋政府便加紧了剥削。江浙地区作为宋代经济要地与财源核心,两浙路和江南东路垦田占全国17%,户口占比亦可观。江南各路粮纲总额中,其米供京师数额突出,两浙路最多,合计占米纲41%。自神宗熙宁起,上供粮帛银限额渐增,崇宁时一路增幅达十数倍。宋廷财政亏空后,更从东南,尤其江浙加紧榨取,农民负担极重。方腊起义领袖曾言“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李纲也在上给徽宗的言事疏中指出:“比年以来,用度既广,取于民者,常赋之外,其目繁多”。百姓生活困苦,最终致方腊起义爆发。

此外,摩尼教的盛行也为方腊起义提供了思想基础。宣和二年(1120年),睦州青溪县(今浙江安县)一带盛行摩尼教,当地信众颇多,宋朝官府根据这些教徒吃素和崇拜摩尼佛的特点,称为“吃菜事魔”。“吃菜事魔”教是承袭了波斯人摩尼所创摩尼教的教义而发展起米的。其教义标榜“二宗三际”,其中“二宗”指光明与黑暗两种势力的斗争,“三际”指斗争中的三个阶段,并且认为光明一定战胜黑暗,因此,要求每个教徒都要站在光明一面,与黑暗势力进行斗争,教徒拜日月、素食,提倡节俭、葬,而且主张入教者互相帮助,彼此平等,没有高下。这种朴素的斗争性教义,较易为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农民接受,成为动员和组织他们参与斗争的思想武器。

02

起义过程:从漆园到六州五十二县

方腊起义的领导者方腊,本名方十三,自称“圣公”,是睦州青溪县(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人。他原本是漆园主,性情豪爽,深得人心,能号召很多生活困苦的农民。宋徽宗时,到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北)万年乡帮源峒保正方有常家当佣工(一说方腊是漆园主)。当时宋徽宗、蔡京、童贯一伙贪得无厌地压榨人民,赋役繁重,“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

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以讨伐朱勔为号召,见到官吏及其爪牙全都杀掉。百姓正苦于官吏掠夺勒索,果然到处响应。不旬日,聚众数万,从者如云,攻城夺池,自号圣公,建元“永乐”。很快接连攻陷几十座州县,部众发展到近百万,威震东南。

起义军的行动迅速而猛烈。他们首先攻占了青溪县,随后向周边地区扩展势力。在息坑,起义军全歼了两浙路常驻宋军5000人,击杀兵马都监蔡遵、颜坦。接着,他们攻占了睦州、歙州,并进逼杭州。杭州郡守弃城逃走,义军占领杭州,杀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放火烧城六天,死者不计其数。凡是被抓住的官吏,都要被割肉断肢,取其肺肠,或者熬成膏油,乱箭穿身,用各种办法折磨他们,讨还血债。

前线告急,情报传回京师,宰相王黼为了粉饰太平,故意隐匿不报,义军力量得以日益发展壮大。兰溪灵山的朱言、吴邦,剡县的仇道人,仙居的吕师囊,方岩山的陈十四,苏州的石生,归安的陆行儿都率众响应起义,东南震动。吓得地方官吏听闻方腊军至,纷纷弃城而逃。

然而,方腊的起义最终还是被镇压了。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方腊部将方七佛率六万人攻打秀州,统军王子武据城固守。不久,宋军到来,合兵一处攻打义军,杀义军九千人,筑起五座高台,义军退守杭州。二月,童贯、谭稹的前锋到达清河堰,宋军水陆并进,方腊又放火烧官舍、府库、民宅,并趁夜逃离杭州。宋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忠相继率兵赶来,收复了所有被义军占领的城池。四月,方腊及妻子邵氏、儿子方毫、宰相方肥等五十二人在梓桐峒的石涧中被俘,义军七万人被杀。方腊被擒后,被押解京师,于八月二十四日被处决。

03

起义影响:加速北宋灭亡

方腊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其影响深远。这场起义震动了东南半壁江山,攻占了六州五十二县,沉重打击了北宋的统治。起义军的行动不仅镇压了一批贪官污吏和地主土豪,也揭示了北宋末年的社会矛盾,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方腊起义的规模和影响力远超同时期的其他起义。据《宋史》记载,方腊起义“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这场起义不仅是一场简单的农民暴动,更是一场有组织、有计划的反抗运动。方腊利用摩尼教的组织网络,迅速聚集了大量民众,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展现了农民阶级的反抗力量。

04

历史真相与文学虚构:方腊起义与《水浒传》的差异

《水浒传》是明代小说家施耐庵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其中对方腊起义的描写与历史记载有所不同。在《水浒传》中,方腊被描绘为一个反派角色,与梁山好汉发生冲突,最终被宋江等人击败。这种描写反映了作者的文学加工和历史想象,与真实的历史事件存在差异。

历史上,方腊起义是有章法、有组织的全国性事件,方腊依托摩尼教,传播平等和富足的思想,吸引了大量农民起义军。他们迅速攻克北宋的许多城邦,一路高歌猛进,最终打到了杭州一带。方腊的起义军规模庞大,高达10万,曾令北宋政权备感威胁。然而,在进攻秀州的战斗中,方腊因自信心过高而遭遇惨败,最终在韩世忠的勇敢进攻下被俘,起义军覆灭。

相较之下,宋江的起义则是被逼无奈的小规模起义。宋江的起义始于松江,聚集了38个渔民,规模虽小,但代表了民变的一种形式。他们在梁山进行游击式的对抗,反抗徭役和赋税。随着实力的增强,他们逐渐走出梁山,转战山东各地,成为一支有组织的起义军。然而,他们的规模并不庞大,仅限于山东范围,最终在海州被朝廷的精锐军队平息了。

方腊起义是北宋末年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他统率数十万起义军,攻占了两浙地区的六州及附近数十个县,从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到宣和三年(1121年)八月,方腊起义前后将近一年时间,时间虽不长,但也不算短。起义镇压了一批贪官污吏和地主土豪,从而沉重地打击了宋朝地主阶级在东南地区的黑暗统治。虽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北宋王朝的统治,但却严重削弱了北宋的国力,加速了它的灭亡。

方腊起义的历史意义在于揭示了北宋末年的社会矛盾,展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这场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其影响深远,不仅加速了北宋的灭亡,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教训。它告诉我们,当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人民的反抗力量是不可忽视的。方腊起义是北宋末年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也是农民阶级反抗封建统治的重要历史事件。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