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枣阳白水寺:光武帝刘秀的故里与东汉发源地
湖北枣阳白水寺:光武帝刘秀的故里与东汉发源地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庙号世祖,谥光武帝,公元25~57年在位。他从一介布衣到登基称帝,建立了东汉王朝,创造了“光武中兴”。而他的成长地和发祥地,就在湖北枣阳的白水村。
成长与枣阳
刘秀(公元前6~公元57)的先世,从王降为列侯,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公元前6年,刘秀出生的时代是一个矛盾丛生、动荡不安的时代,9岁时,父亲去世,刘秀兄妹成了孤儿,生活无着,只好回到祖籍枣阳舂陵白水村,依靠叔父刘良抚养。刘秀在枣阳白水村生活了近20年。在那里,他同族人、乡亲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相亲相助,“乐施爱人”,“勤于稼穑”;他还善于经营,每年夏、秋大忙以后,他便利用农闲时间,赶着毛驴把谷物等农产品运往新野、南阳销售,增加收益。
发祥于枣阳
枣阳不仅是刘秀的成长地,更是他的发祥地,从这里走出去的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创造了“光武中兴”,根据史料记载,居住在舂陵白水村的刘秀兄妹,虽属皇族,但由于嫡系继统的疏远,实际上已是布衣。王莽篡位后,因心恶刘氏,诸刘均被罢官去爵,刘秀的叔父萧县县令刘良被罢除后,也回到舂陵白水村务农。刘秀非常痛恨王莽,一心想恢复刘家汉朝的天下。王莽托古改制,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加重了农商的税负负担,加上连年天灾,民不聊生,以致天下大乱,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反抗王莽暴政。
在此形势下,“时年二十八”的刘秀认为起兵反莽复汉的时机已到,于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一月,“光武遂(从宛)将宾客还舂陵”,会同大哥刘演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开始“舂陵起兵”。刘演、刘秀兄弟发动“舂陵子弟七、八千人”,其中刘秀的叔父刘良、二哥刘仲、刘秀的族兄刘赐以及舂陵侯嫡子刘祉兄弟“相率从军”,新野的邓晨也带领宾客到舂陵会合。为壮大起义队伍,刘演、刘秀决定联合其他农民军。他们联络到王凤率领的新市兵和陈牧率领的平林兵,组织联军。由于在反抗王莽统治上目标一致,所以联军很快形成了较大的声势。“西击长聚,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进屠唐子乡,又杀湖阳尉。”这里所说的长聚就是枣阳的寺庄,唐子乡就是唐梓山下的太平镇。长聚、唐子乡、新野、湖阳的胜利,为汉军战胜强大的王莽南阳政府军打开局面,取得后来南阳、昆阳大战胜利乃至东汉中兴奠定了基础。
眷恋于枣阳
公元25年,刘秀称帝,重建汉政权,史称东汉。刘秀平定天下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利国利民、富国强兵的政策和措施,使国家走上了“中兴”之路。日理万机之际,他还念念不忘家乡、情系故土。据史籍记载,刘秀在位32年,先后5次回到故乡枣阳。在枣阳,刘秀多次进行祭祖并看望、款待族人、乡亲,表达眷恋之情。
白水寺与光武帝的渊源
后人为了纪念汉光武帝刘秀而建立了白水寺。“天子真龙飞白水”描述的即是刘秀故里白水寺。白水寺建于吴店镇西南狮子山,始建年代无考《枣阳县志》载:“乡人祀汉光武,明宣德中,僧真隆改以正殿供佛,以西偏三楹祀汉光武,旁列云台诸将木主。”清嘉庆年间和1941年两次重修。历代文人墨客多来此游览赋诗。李白《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云:“朝涉白水源,暂与俗人疏,岛屿佳境色,江天涵清虚,目送去海云,心闲游川鱼,长歌尽落日,乘月归田庐。”
景区分为白水寺古文化游览区、白水湖水上游乐区、香龙山风景游览区、山庄度假区等四大游览区。主要景点有大雄宝殿、刘秀殿、娘娘殿、兵器殿、关公殿、青龙井、龙井亭等。整座寺庙殿堂古朴典雅,雕塑精美,保持了原有的建筑格调;寺内古木参天,门前石阶壮观,充满着浓郁的梵宇气息,该寺庙堂古朴,树木葱蓖,风景优美,环境幽静,先后被襄阳市、湖北省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襄阳市级风景名胜区和外事活动参观点。
白水寺作为一座千年古刹,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变迁。它不仅是刘秀的故里,更是我们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重要窗口。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文化追寻者,白水寺都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地方。
旅游路线
从武汉自驾大概2个半小时,直接导航白水寺森林公园,也可以坐高铁大概一个半小时。门票50,旅游年卡免费,枣阳市区还有汉城景区,是影视基地,也可以一玩,非常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