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通过省级考试,享有诸多优待的“准官员”
古代秀才:通过省级考试,享有诸多优待的“准官员”
秀才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其实秀才很受人尊重,别被影视剧误导了
在当今时代,我们常常能够在影视剧或小说中看到有关“秀才”这一群体的描写。在大多数情况下,秀才们往往被塑造成性情怯懦、地位较低且没什么话语权的形象,例如《武林外传》中管账的吕秀才与《知否》中不知好歹、不学无术的孙秀才。
影视剧与小说看多了,大多数人总会下意识地认为秀才的地位应该并不高,而且也没什么真才实学。但实际上,在我国漫长的封建时代中,秀才的身份虽不能入朝为官,但也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并且很受人的尊重。接下来我们要讲的,就是封建时代中秀才的诞生。
“秀才”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在最开始,“秀才”这一称呼并不是指代一个群体的专有名词,而是形容能力出众、才华横溢之人。在商周时期,王朝的统治依赖于分封与世袭制度,即分封土地、世卿世禄。
在这样的制度之下,统治者基本无需为选拔人才发愁,加上当时的社会发展有限,于是便没有产生有关人才的选拔机制。在经过相当漫长的乱世之后,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统王朝,但由于秦朝存在的时间太短,尚未来得及完善相关制度,便被汉朝取而代之。
东汉、西汉两朝,统治时间长达四百余年,也创造许多新的制度,其中察举制与征辟制的产生,就是为了广招天下英才。不过此时的封建王朝,仍未形成系统的科举制度,后来由曹魏政权推动的九品中正制,更是在时间的推移下成了门阀世家包揽权力的工具。
科举制真正的诞生,可以追溯到隋朝。隋朝创科举,并给科举制度取名为“取秀才”,又把考取了功名的人称为秀才。
后隋朝覆灭,唐朝建立,在隋朝的基础上,唐朝将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完善,并分出了许多科,供天下学子选择参考,其中试题最难,也是报名人数最少的一科,便称为“秀才科”。
不过我们如今所熟知的科举流程,其实与唐代科举还有着较大的差异,反而与宋代之后的科举考试较为相似。
自宋代后,科举考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流程,并大体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而在乡试之前,学子们还要去参加童试,以获取参考乡试的资格。
童试同样发分为三个阶段,以此为县试、府试和院试。通过了院试,便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秀才”,也就有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在通过乡试后,“秀才”便会晋级为“举人”,也就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若止步于此,不愿再考,举人就可以入地方为官,但官级不会太高。
若还有更大的野心,便可继续参加会试,成为“进士”。会试之后的殿试与前两次考试不同,相当于排名考,也就是只要成了进士,就都可以参加殿试,只是排出名次顺序而已。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说,秀才只是能够参加乡试而已,离殿试还有十万八千里呢,难道地位还不低?
事实上,古代学子众多,但能够通过乡试的已是凤毛麟角,许多学子终其一生,都无法逾越乡试的关卡,更不要说去参加会试,成为进士。
但一位学子若成了秀才,则可以获得朝廷的诸多优待,比如无需纳税、无需服役,还可以开堂授课,成为一方的教书先生。
最关键的是,因为已经拥有了参加乡试的资格,各地官员总会对这些秀才格外尊敬,因为不知哪一天,这些秀才就通过了乡试,一跃而上成了官员。
那么古代的秀才,相当于如今的什么学历呢?由于院试相当于如今的省级考试,所以人们普遍认为秀才相当于如今的本科学历。由此看来,秀才们的文化水平其实也非常高了。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