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祛湿正当时:中医专家详解六种实用疗法
春季祛湿正当时:中医专家详解六种实用疗法
随着春天的到来,湿气逐渐加重,很多人会出现疲劳乏力、食欲不振、身体困重等症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专家们推荐了一系列春季祛湿妙招,帮助人们有效应对湿气困扰。
祛湿先辨体质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专家指出,"湿邪"可分为三种类型:脾虚湿滞、寒湿和湿热。不同类型的湿邪表现不同,需要针对性调理。
- 脾虚湿滞:舌淡胖,有齿痕,苔厚且滑腻;容易疲劳、食欲不振、易腹胀腹泻;大便稀烂,每日大于1次。
- 寒湿:舌淡暗,有齿痕,舌苔白而厚腻;身体困重、容易疲劳、手脚凉、怕冷;大便稀溏或如稀水,色淡黄而味腥臭。
- 湿热:舌红,有齿痕,舌苔黄腻;容易烦躁,口苦、口臭,头发、皮肤油腻;大便黏滞或解稀便如水状,臭秽难闻。
中医特色疗法
火龙罐综合灸
火龙罐综合灸集推拿、刮痧、艾灸功能于一体,通过揉、碾、推、按、点、摇、震、熨、烫等多种手法,结合艾灸的近红外光辐射,作用于背部督脉、膀胱经、腹部,达到温通经络、通督扶阳、调理脾胃、散寒除湿、通痹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颈肩腰背痛、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风湿痹痛、寒湿和阳虚体质人群。
脐灸
脐灸是在肚脐上隔药或隔姜灸,利用肚脐皮肤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点,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刺激组织,以调和气血、调理脾胃、疏通经络,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适宜痛经、腹泻、久病体虚、脾胃虚弱、虚寒、寒湿体质人群。
平衡火罐
平衡火罐是拔罐疗法的一种,通过闪罐、揉罐、抖罐、走罐、留罐等多种手法,物理刺激和负压作用于人体,能疏通背部膀胱经经络,起到调理气血、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拔毒去腐的功效。适用于感冒、失眠、颈肩腰背痛、慢性疲劳综合征、湿热体质的人群。
铜砭刮痧
铜砭刮痧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用黄铜刮痧板在人体皮肤上进行刮痧,通过调动人体的气血运动以达到疏通经络、引邪出表、清热泻火、祛风除湿的作用。适用于失眠、头痛、颈肩腰背痛、脾胃不和、慢性疲劳综合征、肥胖、肝胆湿热体质等人群。
中药火疗
中药火疗是将中药药饼或药液敷在病位,利用酒精燃烧的热力和空气对流的物理原理,刺激体表穴位和病位,通过经络传导,激活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调整机体阴阳气血运行,起到活血通络、散寒止痛、强肾舒筋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湿痹引起的腰背痛、关节肿痛、胃脘冷痛、腹胀、痛经等。
经络养生
对于脾虚但湿邪不严重的人群,可通过按摩、针灸或艾条温灸特定穴位的方法,起到健脾化湿,固本培元的功效。主要穴位有神阙、关元、水分、阴陵泉、中脘、足三里、丰隆、脾俞、三焦俞等。
饮食调节
脾虚体质与寒湿体质
应以健脾祛湿为主,寒湿体质可增加温阳食物,避免吃冷饮、雪糕、苦瓜、冬瓜、芥菜、绿豆等寒凉、苦味、生冷的食物。适宜的食物有淮山、眉豆、白扁豆、芡实、五指毛桃、白术、茯苓、陈皮、鸡肉、猪肉、鲫鱼、鲤鱼等。寒湿或虚寒的人可适当进食羊肉、生姜、胡椒、砂仁、党参等。
湿热体质
饮食应以清热祛湿、健脾化痰为主,避免吃辛辣、煎炸、烧烤、肥甘厚腻食物,少吃偏湿热食物如芒果、凤梨、菠萝蜜等。内热较轻者可选择木棉花、土茯苓、薏米等偏凉性的食物煲汤或茶,如内热较重者可适当选用绵茵陈、蒲公英、鸡骨草等偏寒性食物煲汤。
药物养生
湿证症状较重者,可酌情服用祛湿化痰方药如陈夏六君子汤、二陈汤、香砂六君丸、藿香正气丸、保济丸、保和丸等。亦可以合理选用药物如白术、苍术、茯苓、泽泻、神曲、薏苡仁、炒扁豆、陈皮、化橘红、鸡蛋花等,取2-3种组方,煎水代茶饮。内湿易化热,可多用清利湿热之品,如绵茵陈、荷叶、夏枯草、白花蛇舌草、金银花、土茯苓、白茅根、车前草等,取2-3种组方,煎水代茶饮。
运动与起居养生
适当运动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如散步、慢跑、游泳、八段锦、五禽戏以及太极拳等,运动应循序渐进,长期坚持。日常生活应作息规律,保持心境平和,避免不良情绪,积极参与户外活动,经常晒太阳或进行日光浴。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干爽,避免长期居住在阴暗、潮湿、通风欠佳的环境。
专家提醒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中医科汪园园主任指出,春季是减轻身体"负重"的好时机。人体阳气足,可把体内多余的水湿代谢掉;若人体阳气不足,甚至阳虚,就无力代谢水湿,久而久之,水湿、痰浊在体内沉积,易致精神萎靡、疲倦乏力、头晕困重、腹泻便溏,甚至肥胖。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方志辉表示,"湿气重"是中医的概念,如果湿气太重,就会变成"湿邪",也就是"痰湿水饮之邪"。中医认为肥胖与先天基因、后天饮食不节制有关。其中,饮食不节制会导致脾、胃、肝、胆、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其核心的病理产物就是"湿",因此有"肥人多痰湿"的说法。所以在肥胖的治疗上,"祛湿"是很重要的手段。
在采取任何调理措施前,建议咨询专业医生,确保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