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苹如:从画报美人到抗日特工,牺牲时年仅23岁
郑苹如:从画报美人到抗日特工,牺牲时年仅23岁
1918年,郑苹如出生在日本名古屋,父亲郑钺是中国同盟会的早期成员,曾与孙中山并肩奋斗,后来成为国内政法界的重量级人物,担任过多地法院院长。而她的母亲木村花子,则是日本名门望族的女子。这样的家庭背景,使郑苹如自幼便具备了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贵族气质,也为她后来人生中极具戏剧性的转折埋下了伏笔。
郑苹如的成长环境是中日文化交融的熔炉。她既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理解,这样的语言和文化优势,让她在人群中显得卓尔不群。更让人无法忽视的,是她出众的容貌。她有一张典型的东亚女性面孔,眉目如画,皮肤白皙,身姿修长,整个人散发出一种温婉又冷艳的气质。18岁时,她登上《良友》画报的封面,成为那个年代上海滩的“新美人”代表。一时间,追求者如云,其中不乏青年才俊和社会名流。
这个看似被命运眷顾的女子却没有选择过安逸的生活。1937年,19岁的郑苹如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重大决定:加入中统,成为一名女特工。这个选择无疑让人意外,她原本可以像许多名门闺秀那样,嫁入豪门或成为社交名媛,过上优渥而安稳的生活。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族危机如同乌云笼罩着大地,她目睹国土沦陷、百姓流离失所,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彻底被点燃。她不愿做一个躲在象牙塔里的旁观者,而是渴望成为那个能够改变局势的人。
这个决定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郑苹如的父母认为,她作为一个女子,完全没必要以身犯险。她的父亲郑钺更是对中统的内部环境心知肚明,那里充满了勾心斗角和危险,是一个并不适合女子生存的地方。而母亲木村花子则希望她能够嫁给一位门当户对的丈夫,远离这些风波。郑苹如态度坚决,甚至不惜顶着家人的压力,毅然投身抗日事业。面对父母的责备,她只是平静地回答:“父亲为国奋斗了一生,女儿不能在危难时袖手旁观。”
其实,郑苹如在作出这个决定之前,已经做好了承担一切后果的准备。她深知,这条路注定充满荆棘与危险,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她的骨子里有一种不服输的倔强,她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做出贡献。在她看来,特工的身份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实现抗日理想的手段。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女性,无法像男子那样上战场杀敌,但在隐秘战线的较量中,她的美貌、机智和混血身份或许可以成为一种独特的武器。
加入中统后,郑苹如的表现令所有人刮目相看。她天资聪颖,学习能力极强,很快便掌握了情报工作的要领。她不仅熟练使用各种暗号和密码,还学会了射击、侦察、伪装等技能。在同事们的眼中,她是一个“美丽却危险”的女人,既可以是宴会上迷倒众生的交际花,也可以是冷静睿智的情报分析师。
虽然郑苹如的决定让父母忧心忡忡,但也并非没有支持她的人。她的未婚夫王汉勋是一位热血青年,与她有着相同的家国情怀。两人曾约定一同投身抗日事业,但当郑苹如选择加入中统时,王汉勋却参军去了前线。两人因为不同的信仰和选择暂时分开,但心中对彼此的牵挂却从未改变。在郑苹如最艰难的时刻,王汉勋的鼓励和信任成为了她的精神支柱。
郑苹如的美貌与身份,成为她在情报战线上的双刃剑。一方面,它让她能够轻松进入各种社交圈,获取重要情报;另一方面,也让她时刻处于被怀疑和暴露的风险中。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在刀尖上起舞,但她从未退缩。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证明了美貌并不是她的唯一武器,而是一种可以为家国服务的特殊力量。
刺杀汉奸,惊险连连
郑苹如加入中统后,很快便迎来了她间谍生涯中最危险、也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次任务——刺杀大汉奸丁默邨。丁默邨是汪伪政权的高官,手中沾满了无数抗日志士的鲜血。作为日本侵略者的得力帮凶,他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为日军提供情报、清除抗日力量,甚至在上海组织了一场场针对抗日爱国人士的大屠杀,可以说是一个人人痛恨的卖国贼。这个目标却并非普通人能够轻易对付,他不仅行事谨慎,身边还总是有重重保镖守护,几乎滴水不漏。中统很早就将他列入刺杀名单,但多次行动均以失败告终。
在这场锄奸任务中,郑苹如被选为核心人物,原因有二:一是她精通日语,能够伪装成日本女子,轻松融入日伪高层圈子;二是她的美貌极具杀伤力,对丁默邨这种好色之徒而言,简直是致命的诱惑。郑苹如深知自己的任务不仅危险重重,还要面对许多道德与信念上的考验,但她没有丝毫犹豫,毫不畏惧地接下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郑苹如的第一步,是如何接近丁默邨。中统经过多次精密部署,安排郑苹如以“日本女子”的身份在一次宴会上与丁默邨相遇。那是一次盛大的社交场合,上海的权贵和汪伪政权的高官云集其中,觥筹交错之间,郑苹如以一袭白色和服优雅现身,宛如画中走出的美人。她的举手投足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眼神中带着一丝淡淡的疏离,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却又不敢轻易触碰。
很快,郑苹如便成功引起了丁默邨的注意。丁默邨这个人虽然满手血腥,但对美色却毫无抵抗力。他很快主动与郑苹如攀谈,而郑苹如则用流利的日语与他交流,更加深了丁默邨对她的信任。两人一见如故,从文化到时局,从文学到生活,话题接连不断,丁默邨甚至觉得这个女子既美丽又聪慧,简直是“上天送给他的礼物”。就在这次宴会上,郑苹如成功取得了丁默邨的初步信任,成为他眼中“值得进一步了解”的女子。
接下来的日子里,郑苹如以她的聪明和伪装技巧,在丁默邨身边游刃有余。她不断获取重要情报,并将其秘密传递给中统。同时,她也在等待一个绝佳的时机,将这位罪大恶极的汉奸一举除掉。丁默邨并非完全的傻瓜,作为一个活在刀尖上的人,他对周围的一切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尽管他对郑苹如表现出了极大的喜爱,甚至让她成为自己的随行女子,但始终没有彻底放下戒心。
中统决定设下一个绝杀的局,安排郑苹如引丁默邨进入圈套。他们选择了丁默邨经常光顾的“西伯利亚皮草商店”作为行动地点,计划在商店内将其暗杀。这一天,郑苹如身穿一件华丽的旗袍,优雅地挽着丁默邨的胳膊,步入商店。她以想要购买皮草为由,将丁默邨引入伏击地点。就在一切准备就绪、暗杀小组已经潜伏就位时,丁默邨却突然产生了警觉。他神色一变,匆匆将一叠钱甩在柜台上,对郑苹如说道:“你自己选,我有事先走了。”随即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商店。第一次行动,彻底失败。
郑苹如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将失败的教训归纳总结,继续寻找机会。几天后,中统再次布下天罗地网,选择了一家丁默邨同样信任的皮草商店进行第二次行动。这一次,郑苹如
惨遭逮捕,英勇就义
1939年12月21日,丁默邨要去一朋友家吃饭,电话邀请郑苹如同行,中统立即做好了暗杀准备。饭后丁默邨本来说要回虹口,而郑苹如则使用各种发嗲手段,要他到南京路一家上海皮具店给她买一件大衣当做圣诞礼物,由于「情到浓时」丁默邨只有答应陪她进店看看。进店后,丁发觉外面有2名行迹可疑人士,就拿出百元付给柜台说:「大衣做好送到潘三省宅取款,我有事先走。」跟郑苹如说:「你自己挑吧,我先走了」说完就匆匆只身窜入停在门前的汽车,现场中统特务见状立即连发数枪,由于丁默邨已经钻进了汽车,司机发动车辆冲了出去,暗杀行动彻底失败了。
刺杀失败后,郑苹如躲到了虹口,却心存侥幸,希望用不知情蒙混过关,她主动打电话给丁默邨,说自己吓坏了,丁默邨大吼「你算计我,赶快来自首,否则我杀你全家」,郑如萍一听就哭了,丁默邨立即改变态度抚慰她一番,约定了见面时间,中统本让郑苹如逃走,可她不愿连累家人。三天后,郑苹如如约来见丁默邨,但立即被汪精卫政府的特务第一行动大队长林之江关押起来。
丁默邨迷恋她的美貌,并不想置他于死地。郑苹如在审讯中一口咬定因丁默邨移情别恋,自己才气不过买凶杀人,让他知道「天底下女人不尽是可欺的」,将一桩政治暗杀说成是男女之间的争风吃醋,丁默邨曾用郑苹如为人质要挟她的父亲出任汪伪政权司法部长,被郑钺严词拒绝,她的母亲也不愿去劝降女儿。由于郑苹如和日本主和派过往亲密,特务瞒着丁默邨,将郑苹如转解到汪政府的「和平救国军」第四路司令部内。1940年2月的一个晚上,林之江提出郑苹如,谎称去见丁默邨,最终来到西中山路旁一片荒地。郑苹如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帮帮忙,打得准一些,别把我弄得一塌糊涂」,这是她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在一个挖好的坑前,卫兵开一枪未能致死,林之江又补开两枪,「一中胸部,二中头部」,郑苹如牺牲时年仅23岁。
青史留名,精神永存
郑苹如牺牲5年后,张爱玲以她为原型创作小说《色戒》,郑苹如刺杀丁默邨时,张爱玲正与胡兰成热恋,胡兰成当时是汪伪政府宣传部长,张爱玲也正是从胡兰成那里得到了一手素材,这部小说陆陆续续写了30年。1997年《色戒》才出版,2007年被李安搬上大荧幕,王佳芝的原型郑苹如才被人们熟知,《色戒》倾注了张爱玲的情感经历,李安在采访中一语道破「张爱玲明写易先生,暗写胡兰成,她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的感情」。
郑苹如的一生短暂而传奇,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抗日战争的隐蔽战线上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篇章。她不仅是一位美丽的女性,更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美丽不仅仅是外表,更在于一颗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的心。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郑苹如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巾帼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