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安全风险:如何防范系统错误?
AI安全风险:如何防范系统错误?
2024年9月,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飞速发展,AI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约有30%的AI安全事件是由内生因素引起的,40%的事件发生在AI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另有30%的事件由外部攻击引起。这些数据表明,AI安全风险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类安全风险的具体表现
内生安全问题:AI系统的“先天缺陷”
内生安全问题源于AI系统自身的漏洞,主要包括算法设计缺陷、代码漏洞和硬件故障。例如,某些深度学习模型可能因为过拟合而导致泛化能力不足,从而在实际应用中出现误判。此外,恶意攻击者可能会利用模型中的弱点进行对抗性攻击,导致系统失效或产生错误输出。
衍生安全问题:应用场景中的“后天风险”
衍生安全问题则出现在AI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当AI系统被应用于特定场景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新的安全风险。例如,在自动驾驶领域,如果车辆感知系统出现故障,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在金融交易中,AI算法的偏差可能会引发市场波动甚至金融危机。
外生安全问题:来自外部的“威胁”
外生安全问题是由外部因素对AI系统安全构成的威胁。这包括网络攻击、数据泄露以及恶意软件入侵等。例如,黑客可以通过篡改训练数据来误导AI模型,使其做出错误决策;或者通过植入恶意代码来控制AI系统的行为。
防范措施:构建多层次安全防御体系
面对AI安全风险,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包括加强算法优化、代码审查和硬件加固,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和技术标准,以及提升AI系统的防护能力和多层次的安全防御体系。
技术手段:从内到外的全方位防护
- 安全开发和代码审查:在AI系统开发过程中,采用严格的安全开发流程,确保每一步都经过安全性验证;定期进行代码审查和安全测试,识别并修复潜在漏洞和后门。
- 模型验证和测试:使用防后门检测工具和对抗性测试,对AI模型进行全面的安全性评估,确保模型未被植入恶意后门。
- 强化访问控制: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限制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和修改AI系统的核心代码和模型。
- 防篡改机制:使用防篡改技术保护模型的完整性,确保模型在使用过程中不会被未经授权的修改或注入恶意代码。
- 模型更新和监控:定期更新AI模型和系统,修补已知漏洞,并对模型的行为进行持续监控,识别任何潜在的异常活动。
管理措施:建立系统化的安全治理体系
- 数据隐私保护:在训练数据和用户交互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等各环节,应遵循数据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处理的安全规则,严格落实关于用户控制权、知情权、选择权等法律法规明确的合法权益。
- 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对AI技术在各个应用场景中的安全风险进行定期评估,确保风险可控。
- 技术标准制定:加快制定和完善AI安全相关的技术标准,为行业发展提供规范和指导。
创新解决方案:内生安全理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提出的内生安全理论为AI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该理论的核心在于,不消除所有隐患,而是将威胁转化为可控的形式进行管理。通过拟态构造方法,利用动态异构冗余机制,将未知的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的未知问题,变不可控为可量化,从而提升系统的弹性和可靠性。
实验数据表明,基于内生安全的AI应用系统在攻击场景下展现出显著的网络弹性,综合识别率超过90%,相较于单一模型技术,防护效果提升显著。
结语
AI安全风险的防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技术、管理、标准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AI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不会成为新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