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从昆山到江阴:“五千亿”之后,怎样再出发?
深读|从昆山到江阴:“五千亿”之后,怎样再出发?
2024年,江苏江阴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5000亿元,成为继昆山之后全国第二座GDP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按常住人口计算,江阴、昆山的人均GDP分别接近4万美元、3.5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作为苏南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代表,两市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县域发展中作出了积极探索。
全域工改,再造一个新江阴
2024年,江阴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规上工业产值750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0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1700亿元,均创历史新高;42家企业入围“四大类”中国企业500强……这些数据彰显了江阴作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22连冠”的实力。
昆山市震川路桥。 胡君涛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江阴市工信局副局长张成奇表示,民营经济是江阴的最大特色,但过去市域内分布的200多个各类园区,导致布局散、效益低、隐患多,土地开发几乎触及“天花板”。为破解这一难题,江阴在“十四五”时期全面启动全域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将全市产业园整合为“20+10”格局,即20个重点园区和10个特色园区。
从2021年到2024年,江阴通过工改腾退提升土地3.63万亩,新增可用产业用地1.58万亩,其中包括5个超千亩地块,落地项目104个,总投资达866亿元。江阴高新区用一年时间腾地1500亩,依托长电科技、盛合晶微等链主企业,引进德龙激光等5个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集研发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于一体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园区。
在推动企业升级方面,江阴“十四五”以来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7个、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556个。海澜云服智慧工厂实现全流程智能操作,兴澄特钢智能工厂20余类专业特种钢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
江阴不仅在改革上刀刃向内,在招商上也放眼全球。目前,江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90亿美元,28个世界500强和知名跨国企业在江阴注册投资52家外企,涵盖金属制品、机械装备、特色新材料、集成电路等领域。
江阴市商务局副局长龚伟表示,江阴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刻调整,使其把握住了外资布局的主动权。例如,世界最大消费品包装公司安姆科落户江阴后,链上企业可根据其设计第一时间拿出样品、排定生产计划;世界钢丝制品头部企业贝卡尔特不仅融入江阴新材料产业链,还和三井物产弹簧制线、新日铁缆索等跨国企业一道,实现从金属材料到光通信的产业跨越。
内外兼修,走出新时代昆山之路
2022年,昆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6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GDP破5000亿元的县级市;2023年GDP达5160亿元;2024年经济增速高于苏州和全省,规上工业产值11433亿元。2024年昆山发展大会提出,全市2035年GDP规模达万亿,“再造一个昆山”。
长江江阴段波光粼粼的江面。 丁家骏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面对新旧动能转换、区域竞争加剧等挑战,昆山跳出“县域思维”,提高发展标杆。外向型经济是昆山的鲜明特征,30多年来,昆山集聚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个外资项目。但面对国际形势的变乱冲击,昆山需要赋予“昆山之路”新的时代内涵,从“加工代工”向“创新创造”转型,从“主攻外资”向“内外兼修”开放交融。
“以我为主”强链聚群,昆山充分利用外企数量优势,推动日本精工、通力电梯、丰田等在昆山设立研发机构,实现全球高端创新资源的“原始积累”。同时,昆山鼓励内外资企业加强合作研发、联合攻关、技术贸易,最大程度释放外企创新资源溢出效应。
在内外兼修中开放交融,一批本土科企、人才企业在昆山与外企共舞,在万亿级市场中快速成长。全市32家上市公司中,本地民企有24家,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9家,高居苏南县级市第一,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后备军”更是层出不穷。去年一年,昆山涌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家,入选省级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21家,瞪羚企业108家。
双星闪耀,引领江苏县域现代化新实践
从“双子星”江阴、昆山,到张家港、常熟、宜兴等经济发达县市,苏南涌现了多个跻身全国百强县前十的县域。虽和昆山、江阴还有一定差距,但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是这些县市的共同选择。
和江阴类似,张家港也曾是产业结构偏重的城市,以沙钢“超薄带”、永钢“新一钢”引领,该市冶金行业深度转型,并深耕智能装备、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化学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产业链优势,张家港吸引了陶氏化学、霍尼韦尔、采埃孚等41家世界500强企业,设立67个项目。常熟同样以民营经济见长,但外企为该市贡献了超四成的工业总产值、税收和对外贸易。宜兴2024年7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占65%,实际利用外资累计也超百亿美元。
“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交融激荡、相互赋能,催生了融合创新的新苏南县域板块。”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韩磊说,在经济全球化、长三角一体化大背景下,县域发展亟待跳出“县域思维”,积极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和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共同参与全球竞争。
对接中心城市链接发展资源,推动优势产业向微笑曲线两头延伸,江阴在高铁站和无锡S1号线青阳站建设绮山湖科创谷、霞客湾科学城,并引入南理工、江南大学两所211高校,建设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形成“一湾、一谷、一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一港”的城市“科创T台”。常熟推动“城市向南”,在苏虞张轻轨上建设中新昆承湖园区,承接苏州人才、创新资源辐射。昆山把办开发区经验“移植”到创新资源集聚上,紧挨苏州城建设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打造了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载体,吸引昆仑超算中心、寒武纪智算中心、深时数字地球等科学装置落户。
虽然人均GDP已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苏南强县(市)都面临“产强城弱、人增地减”的难题。弥补“现代化温差”,拉长城镇化短板,“十四五”以来,江阴持续推进滨江、锡澄运河风光带建设,加大城市更新、文旅配套,按照“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目标改造工业城市;昆山全域打造“现代化县域示范”,打破原有镇村、板块界限,按照大城市框架设立多中心体系,构建“田湖环城、水路林盘、湿地成群”生态体系,建设本地人自豪、外来人向往、创业者称赞的现代化大城市。
“通过轨道、高快路衔接,苏南经济强县(市)在产业分工和城镇体系方面逐步成为中心城市副中心和城市群关键节点。”韩磊认为,在发展模式上融合创新、地理空间上“跳出自我”的苏南县域板块,在就近融入长三角世界城市群后,将不断捅破“县城天花板”,在未来叙事中展现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