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在四川:从历史遗迹到精神传承
红军长征在四川:从历史遗迹到精神传承
1935年5月29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的大渡河畔,22名红军勇士在铁索桥上冒着枪林弹雨铺设木板,为后续部队开辟了北上通道。这一幕,就是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飞夺泸定桥”。
80多年后的今天,泸定桥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桥南600米的大渡河边,矗立着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馆内珍藏着630件文物,其中包括当年村民自发捐赠的过桥木板,这些木板见证了红军与百姓的鱼水情深。
从泸定桥向南约400公里,是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太平镇。这里见证了另一场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战役——“四渡赤水”。1935年,中央红军在古蔺县转战54天,留下了45处不可移动文物。如今,太平镇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在四川,像泸定桥和太平镇这样的红色印记还有很多。四川是红军长征经过地域最广、行程最远的省份,也是长征途中召开会议最多、发生重要战役战斗最多的地区。从“巧渡金沙江”到“彝海结盟”,从“飞夺泸定桥”到“爬雪山过草地”,这些经典战役和革命奇迹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为了更好地传承长征精神,四川省文旅厅发布了7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6条研学精品线路。这些线路串联起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多个重要节点,让游客在行走中感悟历史,在体验中传承精神。
如今,这些曾经的革命根据地正焕发出新的生机。泸定县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带动了当地民宿、餐饮等产业的发展,2024年十一黄金周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6292亿元。古蔺县则将红色文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郎酒集团的“企业+基地+示范村+农户”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在新时代,长征精神已化作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无论是生态保护还是产业发展,长征精神都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薪火相传,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